春节风俗:起源由来、传承历史、寓意传说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里,天气寒冷,农事已闲,辛苦了一年的人们,用各种方式来庆贺这除旧迎新的日子,所以,春节期间,又是各地民俗活动最集中、最热闹的时候。

春节我们现在称正月初一为“春节”,而古时候这一天却叫“元旦”。古人云:“正月朔日,谓之元旦,欲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之为首。”“元”是第一和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即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早晨。汉武帝时,司马迁总结了前人“观象授时”的经验,创造了《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从此,过农历新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把公元1912年1月1日立为民国元年1月1日,把原来的“元旦”改名为“春节”。后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1949年9月27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国历法改为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从此,阳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阴历的正月初一正式定为“春节”。

一年一度的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时期,每到年头岁尾,人们都要举行腊祭祈年活动,祭百神,祭先祖,感谢神灵给人们带来五谷丰收,也祈望来年的好收成。古书上说:“五谷皆熟为有年。”“有年”就是指收成好。所以直到现在还有“丰年”、“荒年”、“年成”这样的词语。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汉代,过年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俗。

关于过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像个大壁虎,有头有尾,脚向四面伸开。在一个流传颇广的民间传说中,“年”是个怪兽,它行比风快,声如雷响,见人吃人,见畜伤畜,尤其到了隆冬季节食物缺乏时,“年”就出来骚扰了,害得人们不得安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一年只许它出山一次。每到腊月三十晚上,人们就躲在家里不出门,彻夜不睡,随时准备和“年”拼斗,因为谁也不知道“年”什么时候会闯进来。过年就像过关一样,因此把“年”叫做“年关”。

有一次,“年”又出来了,正好村子里一家人家正在烧一堆竹子,炸得啪啪乱响,“年”不知何物,赶紧逃跑。它转身看见人家绳子上晒了一件红衣裳,红颜色闪得“年”眼睛睁不开,它扭头便跑。它想闯进一家弄些活物填塞肚子,谁知那家的烛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吓得它赶紧躲进深山老林中,再也不敢出来了。从此,人们掌握了“年”的许多弱点,怕红色、怕响声、怕火光,因此,每到“年”出来时,人们就在门上贴上红纸、放鞭炮、敲锣打鼓、屋子里点上油灯。

“年”被人们赶跑了,但过年的习俗还是保持下来了。直到现在,每到春节这天,即大年初一,人们见面都要互相恭喜,互相“拜年”,按照古时的说法,是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既然没有被“年”吃掉,平安无事,何不弄些好东西大家好好吃一顿,以示庆祝呢?这就叫做“过年”。再到后来,正月第一天便成了欢庆除旧迎新的岁首,成为“新年”了。

说起春节的来历,还有一个美好的民间传说。

远古时,有个叫万年的青年人,聪明、勤劳、肯动脑筋。他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发现树影移动,泉水有节奏地下滴,这些使他受到启发。他想通过测日影、滴水计时的方法来把节令弄准,因为当时节令乱,农时不准,影响生产。万年经过精心观测,拿出了草历:“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就在“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时,万年请天子给定个节名。天子曰:“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万年认为自己拿出的仍是草历,还不准确,仍需继续观察,精心推算。寒来暑往,春回秋去,万年终于把太阳历定准了。当他把太阳历献给天子时,已是满面皱纹、白发苍苍的老者了。天子见此很感动,于是把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后来,人们把春节叫“过年”,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挂寿星图,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功高德重的万年。各地流传的神奇传说为春节增添了神话色彩。

按照我国的习俗,春节从广义上说是指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段时间,狭义上指正月初一这天。这期间活动很多,有放鞭炮、拜年、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市、赏冰灯等等。

过年的许多习俗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前面说过正月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都作揖道喜,互贺没有被“年”吃掉,这成了春节的重要活动。先是在家中晚辈向长辈磕头跪拜,祝福祝寿,然后到邻居家中拜长辈。当然了,晚辈的口袋里总是被长辈塞满了糕点花生等食物。大人们见面则说“出门见喜”、“恭喜发财”、“健康长寿”等吉祥话语。宋代时,上层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们感到互相登门拜年,太费时间,就想出了个办法,用一种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朋友之间在正月初一这天,互相赠送。这就是贺年片。到了明代,投寄贺年片之风盛行。清代后期贺年片用红色硬纸片制作。直到现在,过年给亲朋好友寄张印刷精美的贺年卡,上面写一些简短的祝贺词语,也很有情趣。

古时春节有饮屠苏酒的习俗。王安石有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的“屠苏”就是指屠苏酒。传说春节喝屠苏酒,可以强身除病。我国的屠苏酒早在唐朝就流传到日本,还被称为“延寿屠苏散”,日本民间也流传新年之初饮此酒的习俗。

春节的吃食极为丰盛,美味佳肴,应有尽有。按照习俗,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喜食甜食,春节早上吃糖莲子、糖年糕、糖汤团等,意思是“一年甜到底”;而北方人则喜欢吃饺子。

春节传统的民间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憧憬。旧时,即使再穷,春节这天也要想方设法着上新衣,盼望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平安无事,盼望农业丰收,生活美满。

在春节期间,过去民间有许多禁忌,如初一不能扫地,免得把财气扫出门;出嫁女儿不能回娘家,怕吃穷;不能动刀剪,怕有口舌之争;饭桌上的鱼是必有的,但只看不吃,象征“年年有余”;早上家长用草纸擦不懂事的小孩的嘴,孩子如说出不吉利的话也就不算数了;下水饺时饺皮破了,只能说“挣了”,等等。这些虽然明显带有迷信色彩,但反映了人们祈求一年平安无事的良好心愿。

春节是喜庆的日子,是民俗活动最集中的节日,新的一年从此开始,新的希望也从此燃起。

点击查看 节日大全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