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开斋节风俗:起源由来、传承历史、寓意传说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古尔邦节、圣纪节,开斋节)之一,也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东乡、保安、撒拉等十个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在我国,有的民族称开斋节为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有的民族称开斋节为“尔德”节,“尔德”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节日”。

开斋节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按伊斯兰教规定,教历九月,称为斋月。斋月期间,穆斯林只许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老弱病残、孕妇和小孩可以不用守斋(亦称封斋或把斋),妇女在月经期间也可以不用守斋。

在斋月里,白天戒绝饮食,不准吃一点东西、喝一口水,平时抽烟的人也要暂时戒烟,克制一切私欲,断绝一切邪念,以示笃信真主安拉。

斋月的开始和结束,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月有时二十九天,有时三十天。经过一个月的封斋,完成了“真主”规定的使命,于伊斯兰教教历十月初一开斋,故称开斋节。

关于开斋节的来源,传说古代人们为了躲避异族的侵犯,白天躲在山里不生火,月亮出来以后才开始做饭,历代沿袭,成为习俗。据伊斯兰教有关经典记载,伊斯兰教创立的初期,在封斋满月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率领穆斯林步行到郊外公共旷野,举行礼拜。穆罕默德沐浴后,身着整洁服装,并散发“菲士尔”(开斋钱),从此以后,穆斯林便把这一天作为节日,隆重庆祝。

早在开斋节到来之前,人们就要粉刷房屋,打扫庭院,理发洗澡等。不仅要为节日准备吃的,还要忙于赶缝节日的服装。

开斋节的第一天,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人民都要沐浴更衣,男子穿上新衣服,戴上洁白的小帽,妇女用心梳妆打扮后,都聚集在附近的清真寺或出荒郊作礼辞(即会礼),然后开始节日活动。

人们身着民族服装,熙熙攘攘,走亲串乡,互相赠送节日礼品。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摆着丰盛的节日食品,用以招待亲友和客人。男女老幼成群结队游玩,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唱歌跳舞。

居住在新疆、甘肃等省区的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等民族,节日里还举行“叼羊”、“赛马”、“套马”和“摔跤”等活动。特别有趣的是节日这一天,马也和平日不同,身上扎满了红色布标,马鬃和马尾上还用红绸束上几团野鸡毛,马鞍和套头的皮带上系满各种花饰。青年男女常常选择节日期间举行婚礼。

点击查看 节日大全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