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家花炮节风俗:起源由来、传承历史、寓意传说

时间: 浏览:加载中...

花炮节,是湘、黔、桂三省区毗邻的广大地区侗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据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花炮节既是一种花炮节别具风格的民族传统的文体活动,又是物资交流、民族交往、团结的盛会。每年举行一次。各地节日的日期不统一。就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花炮节来说,程阳地区的花炮节是农历正月初三,梅林地区为农历二月初二,富禄地区是三月初三,林溪地区为十月二十六。节日,除侗族人民参加外,四周的壮、苗、瑶、汉各族也翻山越岭前往参加。

花炮,系专门的工匠所做。它是用长约十厘米的铁筒,内装火药,再用铁丝绕成直径约四厘米的铁环,外用各色丝线包扎好,放在炮口上。它象征着幸福。花炮周围披红挂绿,彩带迎风飘扬,十分醒目。

节日里,人们抬着花炮在芦笙队的簇拥下,穿街游行,或绕村寨一周,到达预定地方。这时,由身穿黑衣,下着白色长裤,腿扎绑腿的年轻小伙子组成仪仗队,按照侗家的传统习惯,举行隆重的仪式。仪式完毕,开始点火放炮。当指挥员一声令下,一位身体健壮的青年立即点燃引线,刹那间,砰的一声巨响,火炮的冲力将铁环冲向天空,当铁环坠落时,参加抢花炮的健儿们像离弦之箭,向铁环坠落的地方奔去,争夺铁环,谓之“抢花炮”。跑得最快的人,刚刚捡到铁环,后面的人会立即向他扑去。一时间人们聚成一团,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人们互相争夺铁环。最后必然有一个人能把铁环送到指挥台。此时,全场沸腾,一片欢呼。

谁夺得铁环,大家都会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优胜者将铁环带回家中,按照侗家的传统习惯,第二年再制作一个新的花炮,在节日的当天送到现场。

参加抢花炮的运动员,按规定分为甲乙两队,每队十至三十人。他们大都是从附近侗家村寨中挑选出来的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抢夺铁环时,按规定可以相互挤、抢、护、传、拦,但绝不许踢、打,犯规者立刻取消抢花炮的资格。

花炮分头、二、三炮。抢完头炮,再放二炮、三炮。过去各炮都有特定的含义,象征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吉祥如意。现在侗家已经把头、二、三炮分别赋予团结、胜利、幸福的含义。

抢完花炮,又有唱侗戏,演彩调、赛芦笙、打球、斗鸟等活动。夜间,青年男女在广场上围圈跳“多耶”。跳时,人们手拉手,或以手搭肩,以走步或甩手为拍,边走边唱。节日期间,本寨群众还端出香喷喷的油茶招待客人。来客若是侗妹(侗族称姑娘为侗妹),村寨里便有小伙子前来作陪,如果是小伙子,村寨里的侗妹便邀数人前来对歌。

关于花炮节的来历,各地都有自己的传说。桂北侗族地区的说法是,很久以前,一位姑娘在河边看到一条水蛇,追捕一条小花鱼。姑娘眼疾手快,打死了水蛇,使小花鱼得救,第二年三月三日姑娘再到河边洗衣,突然看见一位美貌的少女站在水面上,向天空撒花。岸上的人争先恐后地去接飘落的鲜花。姑娘呆呆地看着,忽听少女亲切地对她说,自己是龙王的女儿,去年的今天被姐姐搭救,今天特来谢恩。从此,龙王的女儿常到人间娱乐。后来龙王知道,就把女儿关起来,不准她与人间往来。人们怀念龙女,便不约而同地来到江边集会,开展散花活动,以后逐渐演变为花炮节。芦笙节

芦笙节,又称芦笙会,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举行,为期两三天。节日期间,男子穿着对襟或右大襟的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笙、唢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绣花彩带,佩戴着闪闪发亮的银质首饰,边说边笑地跟随而来。

芦笙节芦笙,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传说是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教苗族人民做的,因此,他们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芦笙一般由六根竹管组成。每管从外侧开孔,下端安置铜簧,插入一个长形木斗或葫芦内。因此,有人亦称芦笙为葫芦笙。芦笙的大小不一,小芦笙管仅有几寸,大芦笙管长一二丈,构成五声音阶的一组音。

吹奏时,人们伴随着芦笙起舞,称为芦笙舞。芦笙舞也叫踩芦笙。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舞者围成圆圈,至少有两人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则手拉手,随之翩翩起舞。也有的分为男女两队,男的边吹芦笙边舞,女的与吹芦笙者对舞;另一种是由群众围成圆圈,以顿足在旁助兴,主要由两个芦笙队轮流作集体或个人表演,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矮步、跳跃等动作。开始只有中小芦笙加入,随后一二丈长的大芦笙也参加,最后发展到一二百支芦笙,圈数越来越多,有时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除跳芦笙舞外,还有芦笙拳。表演时,运动员在芦笙的伴奏下,半舞半拳,时而摆手跳跃,时而跨步挥拳,时而单舞,时而对练。整套动作,动静分明,刚柔相济,造型优美,巧妙地把芦笙舞和武术中的拳术合在一起。

由于苗族分布地区很广,节日日期不统一。贵州省凯里舟溪的芦笙会于农历正月十六日至二十日举行。贵州省黄平县的芦笙会于农历九月举行。

芦笙和踩芦笙,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樊绰写的《云南志》一书中说:“南诏少男子弟,暮夜游行阆巷,吹葫芦笙。”《宋史·西南夷传》也说,公元九九五年西南少数民族遣使到中央王朝受宋太宗的接见,他们就地演奏舞乐,“一人吹瓢笙……良久数十辈连袂婉转而舞,以顿足为节。”

点击查看 节日大全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