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歌圩节(歌婆节)风俗:起源由来、传承历史、寓意传说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农历三月初三,是广西壮族的歌圩节。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社交娱乐活动,也叫作歌墟,壮语称窝坡、窝墩、欢龙垌、欢窝敢等,即“到野外玩耍”的意思。

壮族歌圩节歌圩多在春节、中秋等节日或农闲期举行。地点比较固定,形式多种多样。在举行歌圩时,有搭棚以迎客人的,有抛绣球用来择偶(对象)的,有“放球、还球”(即以羽毛制成圆球,以花篮盛之送给他村而相邀赛歌)而摆歌台的,也有赶墟而相邀对歌的,等等。到时候,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盛装汇集到固定地点,活动一天至几天,人数几百到几千。唱的歌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知识性问答的“盘歌”,一种是男女的情歌。曲调一般为山歌,歌词临时即兴编制。

据历史记载,歌圩开始于宋代。明代的歌圩已跟今天接近,那么,为什么又把农历三月初三定为歌圩节(又叫作歌婆节)呢?

这有好几种传说。

一种说法是,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除灾难,后来发展成为定期的歌圩。一种说法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山歌唱得很好,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了。壮族青年为了纪念这对忠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这一天,聚集在一起唱山歌,逐渐形成歌圩。

还有一种传说,唐代时,出现了壮族人民热爱的歌仙刘三姐。刘三姐用山歌来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十分恨她,趁刘三姐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刘三姐从山上跌下身亡。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为人民说话的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刘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这样,歌圩就形成了。解放以后,壮族人民的三月三歌圩更加富有风采。

点击查看 节日大全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