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踏青风俗:起源由来、传承历史、寓意传说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每年初春时节,万物复苏,柳芽争先恐后地探出脑袋,垂下“万条绿丝绦”。就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人们迎来了又一个民间流传很久的节日——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农历上所制定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三月初,按照历书上公历的四月五日或六日为清明。这天,人们都来到室外,奔向郊野,或祭祀先祖,上坟扫墓,或踏青春游,折柳插门。清明节民间有许多风俗活动。

清明节,有的地方俗称为“鬼节”,可见这是个祭祀先人的节日。清明前后,家家户户到墓地祭祖,以尽孝道。祭祖时,后人为坟墓清理杂草,加添新土,燃上香烛,焚烧纸钱,叩拜或默哀。传说它起源于汉代,到了宋代,扫墓之风丝毫未减。宋代有一首诗描绘了清明的扫墓风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明清以来,扫墓之风发展到了顶峰。有的人不光到先祖的坟上焚烧纸钱,而且还做十大碗菜供在坟头上。清代刘桐等撰写的《帝京景物略》中有一段话就详尽地描绘了清明上坟扫墓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到生动的清代扫墓风俗画。有的地方祭墓毕,就将祭品分送小孩,以表示结缘施福。

清明扫墓成为民间的重要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只不过形式较前更为简单了。扫墓上坟的习俗也由过去一家一族祭扫列祖列宗,扩大到由组织、团体对革命先烈的集体扫墓活动。每到清明节,人们纷纷前往烈士陵园,献上一束鲜花,一只花圈,一株松柏,追念先烈为祖国献身的高贵品质,寄托我们对革命烈士的哀思。

清明节正是大地春回的时节,虽然起始于祭祀先人,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掺进了游娱的内容。如《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清明时的郊游活动:“清明日,都市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园囿之间,杯盘酬劝,抵暮而归。”这种郊游活动,后来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还叫“探春”、“寻春”。所以有的地方还称清明节为“踏青节”。

古时还有“踏青挑荠”的习惯,这种习俗直到现在还可看到。每到清明前后,就有姑娘、妇女踏青,摘上一些鲜嫩的野荠菜,回来包饺子、馄饨,做圆子,清香可口,别有风味。民间有种说法:“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插无钱用,女人一插米满仓。”有些妇女不仅喜爱插白色的小荠菜花在发鬓上,还将采集的荠菜花供奉在家里的堂屋里,或者把野荠菜花放在灶台上,据说这个小白花还能驱除虫蚁呢。

清明时节,古人还有放纸鸢、拔河、荡秋千的习俗。据史料记载,唐中宗时宫廷里就组织过拔河比赛,比赛方法和现在的拔河比赛基本相同。

清明风和日丽时,放纸鸢也是一种乐趣,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喜爱的一项活动。

那么,清明节为何叫“清明”呢?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载:“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每当这节气,大自然拉开了春天的序幕,和风送暖,嫩草茂盛,燕转莺啼,春意盎然,这大概就是“清明”二字的含义。清明时节正是农耕春播的大好季节,农谚里有不少是说清明和农事的:“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下种,谷雨栽秧”、“谷雨之前是清明,培育壮秧顶要紧”、“清明浸秧,勿要问爹娘、”清明种黄豆,一天一夜拉铘头”(拉铘头,即黄豆发出的芽像铘头)、“栽树莫要过清明,种上棒槌也发青”。

古代清明节还有插柳植树的活动,古诗里就有“满街杨柳绿似烟,划出清明三月天”的句子。种树能够调节气候,改良土壤,净化美化环境,是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好事。

点击查看 节日大全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