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风俗的起源、由来历史:寓意传说
年三十这天,过年的气氛浓到了极点,一大早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剁肉馅,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除夕之夜,一家人欢欢喜喜、团团圆圆围坐一桌,品尝佳肴..
年三十这天,过年的气氛浓到了极点,一大早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剁肉馅,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除夕之夜,一家人欢欢喜喜、团团圆圆围坐一桌,品尝佳肴盛馔。
丰盛的年夜饭吃过以后,大人们端上一杯清茶,叙旧话新,孩子们则兴奋不已,一边吃着糖果瓜子,一边守着电视机,观赏精彩的文艺节目,即使到新年的钟声敲响之后也不愿去睡,口口声声嚷着要“守岁”。这倒正应了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一句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说起“守岁”,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了。据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里记载:蜀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而散,称为“分岁”;大伙儿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可见守岁习俗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已经十分完备。古人对守岁习俗十分重视,因为除夕之夜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特殊意义,可提醒人们珍惜时光和生命的流逝。这一夜,家家灯火通明,户外爆竹声不绝于耳,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瓜果茶点,互相祝贺来年大吉大利,更上层楼。
守岁之俗有着对即将过去的旧岁无限留恋之情,更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殷殷期望之意。相传,唐代诗人贾岛每到除夕,“必取一岁(年)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宋代大诗人苏轼也曾在《守岁》诗中以形象的比喻来勉励自己“努力尽今日”,他把飞逝的时光比作钻洞的长蛇,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只剩下个蛇尾了,想捉也捉不住。正如俗话说的“黄金易得,韶光难留”。现代文学家鲁迅也喜欢在除夕之夜,整理自己一年写过的日记,计划新的一年中的工作。自古至今,“守岁”都包含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这层意思。
除夕夜守岁之际,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这个习俗象征着一年到头有钱用。据记载,压岁钱最早是唐代宫廷嫔妃们玩的一种掷钱游戏。到了唐玄宗时,杨贵妃生子后,玄宗赐给杨贵妃洗儿钱志喜,后来流传到民间。宋元以后,这些习俗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压岁钱讲究大钱、新钱。现在有些长辈,尤其是祖辈,过年都换一些新钞票用红纸包好给孙儿孙女。旧时用的是铜钱,拿红线将铜线穿起编紧,弯成鲤鱼形、如意形,有的编成龙形,放在床脚,称之为“钱龙”。铜钱上铸有“吉祥如意”、“长命百岁”、“福禄寿喜”等字样,以及八卦、十二属相等吉祥文图。有的人把糖果、荔枝、红桔等干果也放在小孩的枕边,把这叫做“压岁果子”,等小孩醒来一看,好个惊喜,高兴地吃起来,即是“开门吉利”了。
旧时各种禁忌很多,尤其到了除夕,守岁的蜡烛最忌被碰坏或熄灭,认为这样会带来不吉利。守岁也禁忌大声喧哗,认为会惊动神灵,还禁忌开箱柜等等。现在各种禁忌基本都破除了,然而除夕守岁的习俗还保留着,只是人们都坐在电视机前,欣赏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在欢乐中迎来新年的钟声。
年三十这天,过年的气氛浓到了极点,一大早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剁肉馅,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除夕之夜,一家人欢欢喜喜、团团圆圆围坐一桌,品尝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