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古代风俗与盂兰节:起源由来、传承历史、寓意传说
前代人早把中元和盂兰盆说合在一起,其实我国中元古俗,原有祭祖和普渡的俗信和俗行。自从印度佛教输华,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意旨,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
前代人早把中元和盂兰盆说合在一起,其实我国中元古俗,原有祭祖和普渡的俗信和俗行。自从印度佛教输华,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意旨,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和坚定,尤其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火,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救其母。”《盂兰盆经》更明显指明:“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口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每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养父母之恩。”
从梵语《盂兰盆经》所示:“七月十五日,施佛及僧,以报养父母之恩”,目莲于是解救了“食物入口,即化为火”,陷落在饿鬼道的母亲,这是一个仁孝故事,对佛弟子孝性的激励和发扬,意思是说即使父母逝去,还得尽孝思于先人。
我们中国儒家对于“修孝顺”的道理,前代人不嫌其烦地阐发无遗,而且早已成为礼俗的有“教孝”的规范,同时流传民间的,也有似目莲行孝形式的二十四孝故事,“教孝”的规范有十四则,录在下面;一曰全天性以乐其生;
二曰和兄弟以慰其心;
三曰训妻子以解其结;
四曰慎交游以免其虑;
五曰动婉容以得其欢;
六曰善奉养以安其身;
七曰勤服劳以适其体;
八曰审寒燠以防其疾,
九曰存人心以酬其德;
十曰受偏憎以隐其过;
十一曰用讥谏以冀其悟;
十二曰慎殡殓以保其肤;
十三曰急营葬以妥其灵;
十四曰全节义以显其名。至于中国廿四孝的故事,历代传承,到处流传,是俗文学仁孝的规范,因为合于伦理道德,在过去家家户户都把它看做是治家之宝。
所谓普渡,并非限于沉沦于饿鬼道中目莲的母亲,乃是普及于各方水陆冤鬼孤魂,这是人类德性由“孝”而及于“仁”。非常合乎道家的修行标准:
“七月中元日……道士日夜诵经,饿鬼囚徒,皆得解脱。”
中元节的俗信俗行,是融合儒家、佛教、道教的意志于一炉,慎终追远是谓“孝”;普渡沉沦是谓“仁”;它的内涵,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前代人早把中元和盂兰盆说合在一起,其实我国中元古俗,原有祭祖和普渡的俗信和俗行。自从印度佛教输华,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意旨,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