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民族故事之皇太极的小故事_民族文化:满族婚俗文化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文章目录:

1、满族的民族故事之皇太极的小故事
2、民族文化:满族婚俗文化
3、民族文化:满族的由来
4、粤剧帝女花剧情介绍,粤剧帝女花的清帝是指皇太极
5、满族的民族故事之少年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
6、猜你喜欢:

1、满族的民族故事之皇太极的小故事

皇太极是一代杰出的人才,创建了大清朝。成为了清朝的第一个皇帝。发展了经济,缓和的民族矛盾,创建了满文,统一了八旗。是骁勇善战的军事家,又是治国有方的政治家。本期的民族故事带你了解皇太极的故事。

明朝末年,袁崇焕率军对抗皇太极的后金大军,与他展开了长年的对峙,并且不断获取胜利。但由于魏忠贤等人的阻挠,让袁崇焕处处受阻,最后不得不辞职归乡。

天启七年(1627),昏庸的明熹宗死去,明思宗朱由检即位,改年号为崇祯。明思宗查办了魏忠贤之后,朝中大臣纷纷建议召回袁崇焕。明思宗接受了这个建议,提拔袁崇焕担任兵部尚书,负责整个河北和辽东的军事。他问袁崇焕:“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吗?”袁崇焕答道:“只要陛下给我指挥军队的权力、朝廷可以配合我,不出五年的时间,我就可以夺回辽东。”

听到这一席慷慨陈词,明思宗非常激动,赐给袁崇焕一口上方宝剑,准许他全权行事。

回到宁远之后,袁崇焕整顿军队,严明军纪,让士气大振。而皇太极看到袁崇焕不断变得强大,便决定改变路线,绕开锦州和宁远,从龙井关、大安口朝着河北进发,打算直扑明朝的京都北京。

皇太极的行军布阵确实超出了袁崇焕的预计,他急忙出兵,希望在半路阻拦,可是却被金军乘虚而入,直奔北京郊外。得到情报的袁崇焕心急如焚,连夜行军,赶到京郊和金军展开了一番殊死搏斗。

对于金军的忽然进攻,北京城中一片惶恐。大家都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听说袁崇焕赶到,明思宗才放下心来。可是魏忠贤余党对袁崇焕恨之入骨,不断散布谣言,声称此次金兵之所以能够绕道进京,就是因为袁崇焕为他们让路,说不定其中还有阴谋。

明思宗疑心很重,听到谣言之后就开始怀疑。而从金军大营中逃回的太监更向他告密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订立了盟约,要出卖北京城!”

原来,这个太监被关押的时候,曾经听到两个金兵的对话。一个说:“今天咱们退下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指示。”另一个问:“这是怎么回事?”而前一个人则故作神秘地说:“刚才我看到有人从明军大营中来,说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和皇上已经约定,大事即将告成了!”这个太监听到这番话,大吃一惊,趁机溜出来之后就跑回皇宫汇报。明思宗听了他的话,也信以为真,根本没想到这都是皇太极的预先安排。

气急败坏的明思宗命令袁崇焕立刻进宫,责问他为什么要将金兵引到北京来。袁崇焕来不及回答,就已经被捆绑起来,送进了大牢。

有的大臣知道袁崇焕为人耿直,不可能做出这种事,一再劝诫。可是明思宗却拒绝所有的人的奏章,到第二年便下令杀死袁崇焕。

一个反间计,为皇太极除去了强劲的对手袁崇焕。他退兵回到盛京之后,后金的实力越来越强大。1635年,皇太极将女真改为满洲,第二年便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成为了清太宗,而不能辨别忠奸的明思宗却成了被人耻笑的对象。

自古以来,手握重兵的大将和皇帝之间都存在一种微妙的关系,彼此互相依存又互相防备。任用了将领,但是却又不信任他,是历代很多帝王犯过的错误。猜忌心极重的崇祯帝也有这个缺点,于是被皇太极利用,巧施反间,除掉了自己的劲敌。

明朝的毁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最终破除军事屏障却正是这些谋略起的作用。与其说后金军队的强大让明朝灭亡,倒不如说明朝君臣之间不能同心才是它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束语】皇太极的一生,就是在四面开拓中度过的。他具有的心机之深,谋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叹为观止。关于皇太极的故事和皇太极的一生,是三天三夜也不能了解详细的。若是对清朝历史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2、民族文化:满族婚俗文化

婚俗文化在文化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它属于隐形文化,平常并不会表现出来,只有在结婚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满族文化中也有自己的婚俗文化。

那么,满族婚俗文化是什么样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满族自皇太极当政之日起,就严禁家族内婚,严禁童婚,但通婚范围仅限于满与满蒙等族之间,禁止与汉族通婚,1902年宣布准许了满汉通婚。满族传统的婚礼仪式同这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信仰崇拜和生存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仪式的程序很繁琐细密,包括迎亲、送亲、插车、抱轿、拜北斗、跨火盆、接盖头、看新娘子、搭帐篷、坐帐、拜席、喝交杯酒、吃子孙勃勃等。这些仪式不仅繁琐而且耗资也不少,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富裕的只能办一部分仪式,而不能全部办完。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满族的婚礼仪式也简化了许多,除了基本的仪式如相亲、定日子、典礼等形式之外,其他仪式已经很少见了。婚姻观念的转变和婚礼仪式的简化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文化的变迁就是会将旧的、不适合新时代文化体系的部分淘汰掉,换之以新的内容。只有体现时代的要求才能更好的继承延续一个优良的民族文化。

在现代满族的风俗习惯中,对婚礼非常讲究,一般要举行三天,即传说中的三日婚。第一天“响棚”,第二天“亮轿”,第三天“正日”。

响棚

依照满族的风俗习惯,办喜事接新娘首先要选个好时辰,即订立吉日。吉日订妥后,男方就要给女方家送去一坛老酒、一只肥猪,给女方家宴请宾客用。

亮轿

婚礼第二天,依照满族的风俗习惯就是“亮轿”了,即请新娘上轿。届时,新娘要在鼓乐声中挥泪与家人告别,母亲则把新娘的洗脸水泼在花轿停放过的地方。花轿则多是用马拉的,不用人抬,轿门用红绫档帘,轿顶上要有“麒麟送子”木刻,有的还在轿的两侧装上透明镜。其次,轿内还要压轿的孩子和娶亲婆。孩子一般选8至9岁的男孩子,娶亲婆则要是夫妻双全,儿女健康的。

正日

所谓的正日就是新郎迎娶新娘的日子,在清晨新郎披红戴花乘轿或骑马,在伴郎陪的同下鼓乐吹奏,带领迎娶新娘的彩轿去女家迎亲。生命伊始便挂在脖子上的吉祥锁,是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祝福,如今要女儿留下这锁表达了对女儿的恋恋不舍,同时解下这把锁,也标志着女孩子从此成人美好的新生活即将开始。

您可能也喜欢:

富有民族特色的布依族婚俗文化

惟妙惟肖的民间工艺-蜡染文化

中国的声音“活化石”-八音坐唱

特色明显的布依族戏曲

3、民族文化:满族的由来

满族是咱们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散居在中国的各个地方。满族其实原本就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等等。我们对于满族的印象或许都停留在古装剧。很多人都不知道满族的由来是如何的?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满族文化的角度来学习一下满族的由来吧!

满族的由来:

以爱新觉罗家族为代表的满族之所以能统一东北,最后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并维持268年的统治,原因很多,首先是由于明朝末年政权的腐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另一重要原因是满族的八旗制度,加上稍后组建的蒙古八旗、

4、粤剧帝女花剧情介绍,粤剧帝女花的清帝是指皇太极

《帝女花》是2002年制作的一部古装剧,《帝女花》是由唐涤生将戏剧所改编的电视剧。粤剧经过统计总共有着11360个剧目,《帝女花》也是其中有名的粤剧代表剧目,本期粤剧文化一起了解粤剧帝女花剧情。

粤剧戏宝《帝女花》,由唐涤生根据古曲《妆台秋思》改编而成,然而,有关清人黄燮清原着《帝女花》传奇及其本事,却很少人提及。《帝女花》为粤剧的戏宝,为中国戏曲大师唐涤生于50年代末根据清朝初期剧作家黄韵珊的昆剧改编,由着名粤曲唱将任剑辉和白雪仙演唱,成为仙凤鸣粤剧团最为人传颂的粤剧。后被翻拍为各种版本。

故事讲述明末思宗长女长平公主年方十五,因奉帝命选婿,下嫁太仆之子周世显,无奈闯王李自成攻入京城,皇城遂破,崇祯手刃众皇女后自缢。长平公主未至气绝,被周钟救返藏于家中。后来清军灭了闯军,于北京立国。

长平公主知悉周钟欲向清朝投降,幸得周钟之女瑞兰及老尼姑之助,冒替已故女尼慧清,避居庵中。世显偶至,遇上扮作女尼的长平公主,大为惊愕,几番试探下,长平重认世显。

然而此事为清帝知悉,勒令周钟威迫利诱他们一同返宫。夫妻二人为求清帝善葬崇祯,释放皇弟,遂佯装返宫,并在乾清宫前连理树下交拜,然后双双饮砒霜自杀殉国。

长平公主名徽娖,原称坤兴公主,“长平”为清廷所赠谥号。《帝女花》中有关长平的故事,见载于《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九。公主。庄烈帝六女〉之中:“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於昭仁殿。

越五日,长平主复苏。大清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年)上书言:“九死臣妾,局蹐高天,愿缁空王,稍申罔极。诏不许,命显复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钱车马锡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赐葬广宁门外,余三女,皆早世,无考。”其事极受清初士林所传诵,吴伟业有《思陵长公主挽诗》、张宸有《长平公主诔》,皆述其事。

吴诗云:“谥号千秋定,铭旌百祀彰。秦箫吹断续,楚挽哭沧浪。”对其凄美的一生,不胜悲伤。长平公主的传奇故事,经小说家的渲染,不断神化,金庸《碧血剑》中爱上袁崇焕之子袁承志的阿九;《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师父独臂神尼九难,都是由朱徽娖化身而成的。

【结束语】香港电视剧《帝女花》如今也是属于相关的怀旧经典电视剧,虽然电视剧《帝女花》直到如今还是备受关注,不过戏剧《帝女花》的地位依旧是非凡的。

5、满族的民族故事之少年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

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但是亲政以来,大权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在康熙手掌,而在鳌拜手上。康熙智擒鳌拜,最终鳌拜并没有都过年仅十六岁的康熙。本期你的民族故事带你看看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

当时的康熙年幼,朝政大事都是四位辅政大臣处理,而鳌拜是其中最为跋扈的,他爸自己的儿子和亲信都安排在内大臣、大学士、六部上书等重要位置上。而且对于一些重要的国家大事,鳌拜都是在家里做好决定后,再拿到朝堂上宣布,完全无视皇帝的存在。而且只要有跟自己意见不和的大臣,鳌拜都会想方设法除掉。

康熙皇帝从小读四书五经,深受皇权思想熏陶,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渐渐懂事了,对许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但是鳌拜一旦决定的事,要是皇帝不同意,他就在终日在朝廷上吵闹,非逼得康熙皇帝点头同事不可。如此傲慢无礼的鳌拜不断地拉拢自己的势力,肆无忌惮。

有一次,康熙皇帝想指定一个人当户部尚书,可是鳌拜却想让自己的一个亲信当,只是对皇帝亲自指定的人不好意思驳回,于是,他就下令让这两个同事担任户部尚书,可见,他的权力已经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了,而这是封建社会中皇权思想所不允许的。只是由于康熙一直未亲政,朝廷大权都落在鳌拜手里。

在首席辅政大臣索尼死后,苏克哈萨因为和鳌拜有矛盾,被鳌拜诬陷为谋反篡逆,置于死地,遏必隆为了自保,处处附和鳌拜,听从他的支配。尤其是当康熙14岁宣布亲政后,鳌拜非但没有丝毫的归还政权的意思,还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朝廷的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康熙不甘心这样长期受鳌拜的压制,虽然极想制服鳌拜,但是康熙也清楚的看到了鳌拜长期掌握朝廷大全,树大根深,很难对付,而且稍有不慎,走漏风声就会打草惊蛇,反被鳌拜制服。

康熙为了制服鳌拜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按当时清朝的规矩,选了一批满族权贵的子弟,表面上是供自己消遣和玩耍的伙伴,因为这些权贵子弟都跟皇帝差不多大,但都体格健壮,腰腿灵活。

于是,康熙每天都跟这群少年做相扑游戏,练习摔跤,鳌拜进宫办事,康熙也毫不在意,照样玩的热热闹闹的,鳌拜见了,很是好笑,心里想这终究是一群孩子,只知道嬉戏打闹。从此更不把康熙皇帝放眼里了。

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鳌拜故意假称自己有病不去上朝,还到处去说自己年事已高,为朝廷出力大半辈子,皇帝应该亲自到家里来探望。康熙听到这话,果然亲自去了鳌拜家里。

刚走到鳌拜的卧室,就看到鳌拜手按床沿,十分紧张得样子,御前侍卫见状快步走上前,掀起床席子一看,原来下面藏着一把利刃,此时康熙竟然大笑一声,而侍卫们则横眉怒对,鳌拜更是紧张了,可是却只听到皇上说“刀不离身,这是咱们满族的就习惯嘛,不足为奇啊!”说完就仔细问了问鳌拜的病情,嘱咐他多休息,然后就起身回宫了,鳌拜这才松了一口气。

点击查看 起名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