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在古代中国有多重要?_立冬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古时中国是农业国家,立冬就和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他节气一样,反映气候变化及相应的物候情况,对农业生产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因昭示不同的季节,尤为重要。

古代皇帝号称“天子”,不仅是一国的行政首脑,同时也身负沟通天、人的使命。所以,每当“四立”来临,传统上都要求天子率满朝文武,去郊外迎接。比如,立冬前三天,太史(司马迁父子就做过这个职务)要禀告天子:今年某日某时立冬。于是,天子乃齐。齐,顾名思义,就是整齐。整齐的目的是为了让身心达到一种清洁虔敬的状态,为此要沐浴更衣、不饮酒、不食荤,更严格的,还要求不能同妻妾共寝。

到了立冬那一天,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立冬是在北郊迎接,立春、立夏、立秋则是在东、西、南郊迎接。

在郊外举行迎接仪式回来之后,照例,天子还要对臣下进行赏赐。比如,立冬的时候,天子还朝,要“赏死事,恤孤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诸如烈士遗属、孤寡老人等困难户给予抚恤。其余,像立春,立夏、立秋,也无不进行封赏:立春是对公卿诸侯大夫行赏,立夏是封诸侯,立秋是赏军帅武人。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当然是显示天子的宽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创造一种人人都喜乐(无不欣悦)的和谐局面。

立冬在古代中国有多重要?

立冬之“礼”

立冬之时,天子去郊外举行迎接仪式,回来后又对臣下大肆封赏。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礼”。儒家一贯主张以礼治国,以礼教化人民,所以,说到“礼”,绕不开儒家。像前面引的这些话,就出自儒家的经典——《礼记》。

今天,“礼”字仍在汉语中使用,但在很多情况下却已被物品化了,意思变成了:可以送的东西

而“礼教”一词,则是大众非常陌生的一个词语。一旦提起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吃人的礼教。这个印象大概主要来源于以前中学课本所收的鲁迅小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记得在学《祝福》这篇课文时,老师就告诉我们,可怜的祥林嫂是被“吃人的封建礼教”吃掉的。

把“礼教”和“吃人”联系起来,这是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的一个产物。客观地说,“礼教”所受到的这种污名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礼教在历史上的扭曲有关。这种扭曲,集中体现为,礼教沦为维护君主、家长、男性绝对权威的一套工具。其中最典型的形式,就是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实,这些东西恰恰是历代大儒所唾弃的“臣妾之道”,是那些“小人儒”迎合世主、曲学阿世的伎俩,完全违背了礼教原意。

礼教的原意是什么呢?首先,准确地说,礼教是礼乐之教,礼和乐缺一不可。“礼以别,乐以和”,也就是说,“礼”确定一个社会的秩序原则,而“乐”则提供一个社会的和谐原则。礼乐固然有其形式,但礼乐并不仅仅就是那些用以区分等级的规章制度仪式。将“礼乐”等同于“礼仪”,是对“礼乐”的根本无知。

孔子曾吐槽:“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一个人在举行丧礼的时候,判断他懂不懂礼、有没有失礼,不是看他送了多少“礼”,也不是看他有没有佩黑纱,而是看他有没有表现出真正的哀悼之情。又或者,当一个学生向老师执弟子礼时,态度轻慢,有口无心,缺乏真正的恭敬之心,孔子看了一定会大摇其头。

当然,也不是说,只要有心,就可以彻底不要形式。就以子女对父母尽孝这件事来说吧。年迈的父母,如果不和子女住在一起,那么经常去看望、问寒问暖、添衣送食——这是子女应尽的职责,也是礼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某人花在宠物身上的时间、精力、金钱要远远超过他对年迈父母的付出,却声称自己把父母一直放在心上,恐怕没有多少人相信。

总之,有关礼乐的形式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说:形式不是一切,但没有形式,则什么都不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形式的复杂、精致,能够反映礼乐的文明程度。在这些方面,是很值得“讲究”的。所谓文化,不正是体现在这上头吗?从世俗的角度看,孔子就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人,看看《论语·乡党篇》就知道了:他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以前我们那儿,遇到比较讲究的人,人们会有一句话送给他:“穷讲究什么呀?”诚然,不该讲究的时候讲究,是不对。但是,该讲究的时候不讲究,也不对啊。再者说,我们现在不是已经不穷了吗?

中国二十四节气都是指什么意思 二十四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二十四节气]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冬至、小寒、大寒。

[简版]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代演变

1、春秋战国 · 深衣袍服

春秋战国之交,“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对服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时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 ——深衣。

在春秋一直到汉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种根据礼制而制定服,所以一直以来都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要公平。

2、汉服 · 褒衣广袖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汉服的袖子又称“袂”,其造型在整个世界民族服装史中都是比较独特的。袖子,都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袖宽且长是汉服中礼服袖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汉服的礼服一般是宽袖,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

这就是“交领右衽”传统,也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

3、南北朝 · 华袿飞髾

魏晋时期衣冠一秉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敝屣旁边加以垂饰飘带。服装看起来一场飘逸,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

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

4、唐 · 惯束罗衫半露胸

唐代服饰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

齐胸襦裙。这种款式无论身材丰腴还是瘦削都能达到别样的飘逸效果。小贴士大袖衫,大气飘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华、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这种服饰是中晚唐时期的样式,并一直流传到五代。

5、清 · 旗装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旗装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

清代以来,坎肩极为流行。罩穿在氅衣、衬衣或棉袍之外的服装。旗人妇女在坎肩和褂襕的款式及色彩上非常讲究力求能够与穿在里面的旗袍和谐、媲配褙子, 衣上流云,袖间清风。 适合三五出行,日常穿着,雅致而轻灵,随意而自由。

6、民国 · 短袄套裙

民国这段时间,其服饰特点女性主要为袄裙,衣服和裙子是分开的,衣服宽袖,斜襟。高而耸立的领子带有着清末时期的余味,衣袖宽阔但是可以显出纤细的手腕。

斜襟的设计更是凸显了中国古代的服饰特色。那时的女生校服,浅蓝上衣、玄色裙子、白色纱袜、圆口布鞋,都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7、民国 · 旗袍

民国旗袍在中国妇女服饰史上是中国妇女服饰史发展的一个创新。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转型期。

在许多关于老上海风情的文字里,总能看到木地板、老藤椅、即使在盛夏也穿得一丝不苟的长旗袍和尼龙丝袜中期的旗袍显其女性自由独立的个性,腰部逐步收紧显出女性整个身体胸、腰、臀的自然曲线美。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人的传统服饰,被誉为中国国粹和中国服饰之代表,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

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服饰

点击查看 周易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冬至在前还是立冬在前_立冬

    冬至在前还是立冬在前:立冬在前立冬节气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进入立冬节气后就是冬天了,冬天天气寒冷,身体血液循环减慢,日常要注意防寒保暖..

    冬至在前还是立冬在前_立冬
  • 立冬在古代中国有多重要?_立冬

    古时中国是农业国家,立冬就和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他节气一样,反映气候变化及相应的物候情况,对农业生产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因昭..

    立冬在古代中国有多重要?_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