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行,世间难以长久之事(下)_长久

时间: 浏览:加载中...

世间本身就不是一个静止的东西,有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不可能存在完全不变化的东西,当然这是一个大环境的角度来看,从局部来看,一些事情是可以长久的,例如修行爱情婚姻等等,都可以视作一件长久的事,那么世间都有什么难以长久的事呢?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会合者必别离

所谓天下没有不散之筵席,这句话就是这个道理。不论是亲朋还是好友,不论是血肉之亲还是萍水相逢的普通人,彼此人都不可能一直在一起,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总有一天会离散,近的就是地域之分,远的那就是阴阳相隔,特别是如今这个时代,孩子长大往往离乡背景出外谋生,放年迈双亲守着故乡田园;又或者家长出去打工,留下子女待守家中。这都是无法长久相处的鲜明例子。

强健者必归死

虽然强身健体是延年益寿的不二法门,但在大自然的法则里面,这都是徒劳而已,不管你多么年轻,多么强壮,总有意外发生的时候,那时你还能希望强壮的身体保护自己吗?这是压根做不到的事情,更别提还有死亡这个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现实了。所以说人不论谁,从生下来,就被判了不定期的死刑,“死”时刻在他旁边威胁着。所以人都要在有生之年,及早解决后生大事,则生亦安,死亦安,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点在修行时尤为突出,有一些得道高僧,因为死而葬送了修行的一切,可以说如果能够给予足够的时间,那么时间成佛的人将成几何倍数增长,奈何时间不等人,修行再高的人,也总有离世的一天。

阅读推荐:放生的具体解析(上) 放生的具体解析(中) 放生的具体解析(下)

佛是什么??什么是佛?

一、佛,佛教术语,全称“佛陀”,是福慧两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圆满者。一切众生经过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都可能会成佛。佛是脱离了轮回的、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 

【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界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佛和汉语中的“圣人”相近,但“圣”无法表达出觉悟和修行,所以当时的译经者用了“佛”这个词汇。

二、定义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

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佛学大辞典》:佛为仙人中之最尊者,又称大仙,或金仙。

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三、佛祖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公元前五百余年释迦牟尼出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是国主净饭王的太子。成道后,被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贤哲”。

历史上确实有如来佛祖此人,他是古印度加比罗卫国的王子。后外出修行,终成正果,创立了佛教。后离家修行,于农历十二月初八成佛。

扩展资料

真正的佛陀

佛陀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谓创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或所谓的“道成肉身”。佛陀是人完成的,如能依照佛陀所说的修行方法,修行六度万行,便有成为佛陀的可能,到了佛陀的境界,虽然也能发挥出种种不可思议的神迹,但那不是佛陀重视的东西,最要紧的是佛陀的完美德行和从彻悟中发出的伟大智慧。佛陀以人间的肉身,示现完成无上的大觉佛果,正是以身示范,鼓励有志学佛的人们,及时以此人间的肉身,追求无上的佛果。 

佛陀是具有无上智慧和圆满觉悟者,称为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者(梵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与佛教徒是师生关系,佛教徒自称为“佛弟子”,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对于佛陀的态度,是尊重恭敬与请益学习,而不只是顶礼膜拜。其他宗教以为佛教徒顶礼膜拜是崇拜偶像的行为,这对佛教是极大的误解,佛教徒的顶礼膜拜是发自内心对佛陀法身之无上甚深微妙智慧与慈悲心表达最崇高的敬意,而非对佛像的依恋与偶像崇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世尊告须菩提尊者“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是最佳的注解。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不许他的弟子为他造像,在印度原始佛教中也没有佛像。他证悟到了宇宙的真理,并将证悟的方法告诉世人,要人们自己去证悟。只是后人把佛与佛法偶像化。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佛

百度百科-佛祖

佛教各类修行方法详细介绍分类

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

(一)布施

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

(二)持戒

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忍辱

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乐。

(四)精进

精进是为了我们肉体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

(五)禅定

禅定,分成三个步骤,也可说分为三个阶段,而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双亡。

(六)智慧

智慧包括有三个项目:闻慧、思慧及修慧。

闻慧是经由眼耳所见所闻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启悟。

思慧是看到、听到,或学到东西以后,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

修慧是从修行前面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的五种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扩展资料:

对修行者而言,一位高明的师父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使你少走许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错了路。在修行的准备工夫而言,节制五欲,是很重要的。这是由于五官的媒介而产生的种种不好的心理活动。

这些由五官反应而生的种种是修行的障碍。所谓五官的反应,是指眼所见、耳所听、舌所尝、鼻所闻、以及身体所触,而使心里产生了喜怒哀乐种种情绪,这就叫做五欲。因此,修行的人,对日常物质上的生活要淡泊,不可被声、色等五欲所迷乱,然后才能讲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大乘菩萨的主要修行方法,叫做六度。六度是用六种方法由有生死有烦恼的凡夫这一边,到无生死无烦恼的那一边去。也就是从生死的苦海到达涅盘;从烦恼的凡夫转成菩提。就如乘坐一艘具有六种器具设备的船,航向对岸成佛的路上去,这就叫六度。

(一)布施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怎么办呢?那你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哑子呢?那就只要心想这是好事,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

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钱出力,专门叫人去做好事、帮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事实上他劝人为善的行为,即是出力的布施。

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并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谓同病才能相怜,自己有痛苦有困难,觉得需要人家帮助,因此见到别人有痛苦困难,便也希望有人去帮助。

有人厌恶不肯出钱做善事、布施的富人,而称之为“为富不仁”。其实富人的钱,如果不是横财,原是由于舍不得用钱,把一个钱一个钱省下来,积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钱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们应该劝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布施有二个对象:一是布施贫穷的人,即是帮助需要救济的人。

另一是布施宗教团体,即是佛教说的佛、法、僧三宝。我在纽约曾对学生说,你们要多多布施给三宝,有一个学生嘻嘻笑起来,我说:“你笑,是不是因为我是三宝中的出家人,我要你们布施,要你们不可贪心,结果把钱都给了我?”他说是的。

诸位有没有想到为什么要布施三宝?佛教说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功德来得大。我们用钱救助人,是希望以一个钱救十个人,还是希望一个钱救不了一个人?

布施给三宝,三宝所做的事是,帮助所有需要救济的人得到佛法。因为人类的真正痛苦,不在于缺少物质。佛教的重点是帮助人们在心理上解决痛苦、解决烦恼,这是彻底解决痛苦的方法。布施给三宝,三宝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决重大的问题,所以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的功德来得大。

也有人说,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没有钱布施给人,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告诉诸位,布施并不全是用钱,而且,用钱财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因为救济人身的困难是小布施,救济人心而得解脱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与今天,我在此地就是做的大布施。

(二)持戒

第二“持戒”,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忍辱

第三“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乐。如果能忍受痛苦、忍受快乐的话,就是我昨天所说的“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了。

(四)精进

第四“精进”,精进是为了我们肉体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所谓肉体的生命,是指血肉之躯的生活现象;佛法的法身慧命,则是我们的信仰所赖以延续的活动现象。

为了神圣的悲愿,我们要花最大的努力,不灰心、不退缩地做下去,便是精进,假若没有精进的精神,便可能凡事虎头蛇尾,或者一曝十寒。那么,无论是对日常的生活,对身体的维持,以至信仰生活的修持,不是半途而废,便是萎靡不振,无法达成预期的目的。

(五)禅定

第五“禅定”,我教禅定,分成三个步骤,也可说分为三个阶段,而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双亡。

(1) 身心平衡,就是使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们便是正常而健康的人。

(2) 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经验所希望达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万物合而为一,凡是中西历史上的大哲学家及大宗教家,都可能达到这一阶段。

(3) 物我双亡,只有禅才能达到这一目的。禅,就是教你达到“无”的境界,无,并非等于没有东西,而是没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并不等于物我合一。

物我双亡是到了真正开悟之后,觉得我们这个世界完全是假的,虽然是假的,世界还是照常

1.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阶段。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状态之下的平静安逸的自我感。

2.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阶段。此我的存在和宇宙万物的存在合而为一,不管上帝在我心里或我在上帝里面,都是大我的观念。

3.物我双亡是无我的阶段。既无小我,也无大我,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泼地、无碍地存在。

诸位不要以为修禅定必须要坐在那里的。修禅定有许多方法,静坐只是一种基本方法而已,禅的开悟,并非只靠静坐,只是开始时,需要静坐的基本训练。

实际上念佛、诵经、忏悔、礼拜、祈祷,无非是要使心力集中,而禅的初步工夫,便是如何训练你的心力集中。所谓“诚之所至,金石为开”,“诚”;便是心力集中。

心无旁□,只有一个念头,集中在一个念头,这就禅定的初步工夫。所以诸位不可把禅定的范围看得太狭小,禅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内的,禅是通于大小三乘及显密二教的。

(六)智慧

第六“智慧”,智慧包括有三个项目:闻慧、思慧及修慧。闻慧是经由眼耳所见所闻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启悟。思慧是看到、听到、或学到东西以后,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修慧是从修行前面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的五种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以上六种修行方法,是一体的,其重心则在智慧上。不过,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则必须兼修其他的五种方法。如果撇开其他五种,仅修其中一种,譬如说老是打坐的话,纵能开悟,悟也不会深的。

为什么六度把智慧放在最后,因为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无非希望修行者的最终目标是智慧,得到了智慧,即是开了悟,开悟可使人们摆脱烦恼。

如果想得到智慧,一定要解除自己的烦恼,烦恼解除了,智慧自然出现,智慧出现了,烦恼便解除,这是循环而互为因果的,所以修行越深悟境越高,智慧越深烦恼越薄。

佛教修行多久能得神通?应该如何修行? 1、获得神通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期限。有些人很快,而另外一些人很慢,快慢取决于他们过去生的巴拉密、修习方法、精进程度等许多因素。还有许多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今生证得神通。证得神通的人,只能是有慧根的三因结生者,三因结生者是指此人的结生心里拥有无贪、无嗔、无痴(即:慧根)这三因。结生心属于果报心,它是根据上一世临死时成熟的业决定的。如果当时成熟的是殊胜的三因善业,则能够生起三因结生心,如果是低劣的三因善业或殊胜的二因善业,则只能生起二因结生心,如果是低劣的二因善业,则只能导致无因结心。这里的二因,是指只有无贪和无嗔二因,而缺少无痴这一因。这三种人,比较容易辨别的是无因结生者,他们是那种在母亲怀孕期间并未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如误服对胎儿不利的药物等,而是天生发育缺陷,一出生患有聋哑或其他残疾。三因及二因结生者从身体方面很难辨别,他们都可以拥有健康的身体。

另外,佛音尊者在《清净之道》里强调,获得神通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他写道:初学者得遍的遍作(准备定)亦困难,于百人千人之中,或有一人能得。作了遍的准备定者,生起(似)相难,于百人千人之中,或有一人能得。生起了似相得以增大,而证安止定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证得安止者,以十四行相调伏其心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即以十四行相调伏其心者,得神变亦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得神变者,即刻现起神变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即刻现起神变。

2、佛教里,获得神通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定力的培育而得来的。

(1)他首先需要严格持戒,远离杀生、偷盗、邪淫、虚妄语、饮酒。最好能够持梵行五戒或布萨八戒。

(2)然后,他次第培育定力达到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八种定。然后,他需要十四行相调伏其心。哪14种呢?(一)以顺遍,(二)以逆遍,(三)以顺逆遍,(四)以顺禅,(五)以逆禅,(六)以顺逆禅,(七)以跳禅,(八)以跳遍,(九)以跳禅与遍,(十)以超支,(十一)以超所缘,(十二)以超支与所缘,(十三)以支的确定,(十四)以所缘的确定。如果详细的分析,将会是长篇大论。这里只简要的讲一点。在他以某一种方法获得了八定之后,他需要以其他许多方法再获得八定。这里主要是以八种遍的方法,具体是指:地、水、火、风、青、黄、红、白共八种遍。按这里的顺序分别证得禅定,这是顺遍,如果从白遍开始证入定,再证红遍等,则是逆遍,从初禅开始证入定,则是顺禅,从非想非非想处证入定,则是逆禅。这是对心超强的训练方式。

(3)当他已经以十四行相调伏其心之后,他可以开始修习神通。为控制篇幅,这里仅以比丘证得宿命通为例。声闻的宿住随念是依于五蕴次第或以死及结生而忆念。是故欲如是忆念的初学比丘,自乞食回来及食后,独居静处,次第的入诸四禅定,并自神通的基础禅(注:指色界第四禅)出定,忆念自己完了一切工作之后曾坐于此座。如是应顺次的忆念其整天整夜所行的事情,即回溯其敷座,进入自己的卧座所内,收拾他的衣钵,食时,从村中回来时,在村内乞食之时,入村乞食时,出寺之时,在塔庙及菩提树的庭园礼拜之时,洗钵时,取钵时,自取钵时至洗脸时的一切所行,早晨的一切所行,后夜的行作,乃至初夜的一切行作。上面这些虽然普通的人的心也明了,但遍作(准备)的定心则极其明了。如果在这些事情里面有任何不明了的,则应更入基础禅,出定之后再忆念。这样他便成为象点灯时候一样的明显。如是顺次的回忆其第二日、第三、第四、第五日的行作。在十日间,半月间,一月间,乃至一年间的一切行作。以这样的方法而念十年二十年乃至在此生的自己的结生的人,他当忆念在前生的死的刹那所行的名色。智者比丘,只要在第一次,便能离去给生而取前生的死的刹那的名色为所缘。前生的名色既已无余的坏灭,而生起了其他的(名色),所以那(前生的)处所是阻障如黑暗的、劣慧之人是非常难见的。然而他们(劣慧者)不应说‘我离去结生而取前生的死的刹那所行的名色为所缘是不可能的’而断绝他的忆念。他们应该数数入基础禅,再再出定而忆念那(前生的)处所。譬如强人,为了要取造宫殿所需的栋梁而伐大树,只砍下枝叶,便坏了斧口的锋刃,不能再伐大树,但他并不放弃工作,跑到铁匠的屋内,把斧头整理锐利之后,回来再伐;若再坏了,亦同样的再修再伐。他这样伐时,已伐的部分不必再伐,只伐其未伐的部分,不久之后,便伐倒大树了。同样的,这样努力的比丘,从基础禅出定,以前已能忆念的不必再念,只忆念结生,不久之后,便能离去结生,以前生的死的刹那所行的名色为所缘了。(此段内容引自《清净之道》)当他能够知见上一世的死亡的情形,则已经属于宿命通了。他可以继续观察上一世自己或他人叫什么名字,多少岁去世,生在哪里,父母是谁、生活在什么阶层等过去生的种种。即如经中云:彼如是心得等持……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于宿住随念智。彼于种种的宿住随念,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主、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许多坏劫、许多成劫、许多坏成劫。‘我于某处,有如是名,如是种姓,如是容貌,食如是食物,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我从彼处死,生于某处,我亦于彼处,有如是名,如是种姓,如是容貌,食如是食,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我从彼处死,来生于此界’,如是忆念种种宿住的形相种姓。

由于本人专门学习南传上座部佛教,以上内容仅根据自己所学的传承介绍,汉传及藏传对此问题作何看法,暂无法为题主解答。
点击查看 周易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佛经故事之慧眼观六道的佛法修行_佛经故事:木匠和画家

    文章目录: 1、佛经故事之慧眼观六道的佛法修行 2、佛经故事:木匠和画家 3、佛经故事:袁母往生 4、佛经故事:能忍得自在 5、【佛经故事】佛家修行为何有人..

    佛经故事之慧眼观六道的佛法修行_佛经故事:木匠和画家
  • 佛法修行,如何面对称赞_功德

    修行要固守本心,把内心不清净的东西去除干净,这样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修行人,我们都知道,人会随着各种心态而改变,例如有的人被人称赞几句,就会居功自傲,觉得自己非..

    佛法修行,如何面对称赞_功德
  • 佛法修行,佛的智慧我们无条件接受_功德

    修行就是修智慧,这是为何?因为修行要清自身,固内心,消业力,最终领悟宇宙真谛,成就自身,超脱生死,证悟果位得大智慧,最终度化众生,成佛!这是一个修行步骤,但本..

    佛法修行,佛的智慧我们无条件接受_功德
  • 佛法修行,竖立正见_人生

    人生可以说是短暂的和多苦的,甚至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前世债的,所以佛教认为,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 “桎梏的人生”,不过这是属于世间法的,所以不得解脱。我们辛苦修行..

    佛法修行,竖立正见_人生
  • 佛法修行,舍离爱取_人生

    人生可以说是短暂的和多苦的,甚至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前世债的,所以佛教认为,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 “桎梏的人生”,不过这是属于世间法的,所以不得解脱。我们辛苦修行..

    佛法修行,舍离爱取_人生
  • 佛法修行,通达无我_人生

    人生可以说是短暂的和多苦的,甚至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前世债的,所以佛教认为,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 “桎梏的人生”,不过这是属于世间法的,所以不得解脱。我们辛苦修行..

    佛法修行,通达无我_人生
  • 佛法修行,应该感谢业障_业障

    很多人对业障的态度就好像遇到洪水猛兽一样,觉得业障都是坏的,谁沾染了就代表谁要下地狱,其实不然,业障对修行人来讲是有好有坏的,我们不可单一的去看待业障,因为有..

    佛法修行,应该感谢业障_业障
  • 佛法修行,什么叫有缘人_众生

    我们时常听见这样一句话,“佛度有缘人”。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人都不解这其中的有缘人是指什么,怎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有缘”呢?而且佛教不是说过众生皆可成佛吗?那么..

    佛法修行,什么叫有缘人_众生
  • 佛法修行,有缘必能得度_众生

    佛度有缘人,这句话我们能够时常见到,何谓有缘人?有缘人其实就是内心清净纯正并且与没成佛前的出家人结下善缘的人。那么为何有缘人就一定能够得到佛的度化呢?因为他有..

    佛法修行,有缘必能得度_众生
  • 佛法修行,无常无我具体分析_无常

    无常无我,在佛教之中,其实是一种思想基础,即结合缘起法和五蕴论为主体的思想。按照其中理论分析,世界上一切事物皆有五种元素组成,最终在不同条件下进行随机排列,最..

    佛法修行,无常无我具体分析_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