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的功德(上)_功德
持戒,即坚持遵守佛教的五戒。所以持戒有功德,都有何功德?这一点佛陀曾经具体说过:“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
持戒,即坚持遵守佛教的五戒。所以持戒有功德,都有何功德?这一点佛陀曾经具体说过:“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愿望成真
一个人如果能够遵守佛教五戒,并且时时刻刻都在修行,那么自己一定会经常用五戒里面的标准来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所以这种人不管做什么事,都充满着佛性,可以说只要能够持戒修行,那么你的所作所为都是善念善行,当你有所求时,就能够如愿。
财产增长
一个人如果能够诚心持戒修行,那么自身福慧将会日益增长,所谓的福慧其实就是智慧,试想,如今为何那么多富人信佛?拼命做善事?除了消除因商业而沾染习气,更多的还是因为可以增长智慧,而智慧的增长,就能够让财富得到增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众人敬爱
持戒修行的人,其言行举止都会让人心生恭敬,因为这类人往往言语温和,举止端庄,谦恭待人,因此,他们每到一处都会受到人们的以礼相待。因为这类能够长期持戒修行的人,可以说每个都是大毅力的人,在修行上的造诣要远高于其他人,所以受到其他人的敬爱,那也是很正常,甚至有些还会成为别人的善知识,因此持戒修行的功德是非常大的。
阅读推荐:如何放生,放生的具体方法 放生的功德,放生乌龟如何得更多功 佛教法器是什么
功德到底是什么 世间人常将福德作功德,就象当年梁武帝一样,追求修庙建寺院、度人出家等“轰动效应”,享受其过程的快乐和荣耀,岂不知,这时的所作,除福德外,已毫无功德。功德是内在的;福德是五欲六尘,对外的。贪着、炫耀,即使像梁武帝一样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寺庙,度人出家十几万,也如达摩祖师所说:“并无功德”。
关于“功德”一词的解释,《佛学常用词汇》为:“功是善行,德是善心。”《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这样说:“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义章卷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佛学大词典》将“功德”进一步深说为“真功德”:“所谓真功德,乃净智妙用,体自空寂,不求于世。”也许是词面好解,词义难懂吧,虽然是我们很多时候能记得住“功德”的解释,但实行起来还是时常混淆于福德。其实,“功德”与“福德”是有很多差异的,大体有四点:
一是本性不同。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把修养升华成一种力量(即智慧)去帮助别人,称之为功德。福,指幸福美好之意,是把自己的幸福美好寄托于德行而实现的,称之为福德。从本质上讲,功德是利他的,福德是利己的;功德是精神层面的,是摸不到看不见的无为而为的智慧;福德是物质层面的,是摸得到看得见的实惠。二是发心不同。发心为己,图有所报,得到的只是福德;发心为他,不求图报,其果报是功德。福德是基于自己的行为造作,所完成而得到的一种结果,也可以说,福德是为自己享用的;功德,其行为也是自己造作,但它是对别人的一种帮助。简言之,福德是对己而言;功德是对人而言,造作的对象不同。上圆下空禅师开示:“一切为众生,为善,功德备;一切为自己,为恶,业障现。”
三是操守不同。持戒不持戒是区别功德、福德的一个重要标志。持戒表明心地清净,不持戒说明这个人心地还不够清净,修行的境界不同,果报也就不同。所以,若求功德,必须持戒,同样的善行,如能持戒则功德无量;若不能持戒,功德全无或微不足道,得到的是些许福报。如放生、布施、本来是善举,可有的人今天刚刚放完生,事后就大开杀戒,杀鱼宰鸭,涂害生灵。有的人今天布施了一万,明天又去发不义之财,骗走人家一百万,这种做法何来功德!四是时效的不同。福德以积善而得,修养福德能获得善报,使物质条件优厚,精神欢畅,可是不能避免福报的享尽。福德如储蓄,那点储蓄用光了,福报也就随之没有了。而修养功德渐成正觉,才是功德效益的最好作为。有了功德就有了智慧,在了智慧就可以超凡成圣,了生脱死。因此说,功德是永恒的,福德是暂时的。
可见,功德是指行作清净善业所得者,修行是功,身心清净是德;灭除内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现前是德。六祖慧能大师论阐的更为全面详细:“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者,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请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愿、力、方便、智什么意思1、布施(檀波罗密、檀那波罗密):指把自身所拥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财物的布施 (财布施) 外,还包括佛法的传扬 (法布施) 和消除恐惧 (无畏布施)。长养慈悲心。能除去五毒中的“贪”。
2、持戒(尸波罗密、尸罗波罗密):大乘行者除四众之根本律仪(摄律仪戒),尚须持守三聚净戒之其他二者: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 摄律仪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诸恶;摄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饶益有情戒是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
3、忍辱(羼提波罗密):包括生忍和法忍:其为菩萨能忍受一切有情侮辱而不生瞋业,以及外界的寒热饥渴等,南传菩萨道亦译为“忍耐”。
4、精进(毗梨耶波罗密):其中包括身精进与心精进,精进修持其馀五度。意指身体力行善法、勤断恶根,对治懒惰松懈《大智度论》(卷八十):“精进者,谓心练于法而不懈怠。如法致财而用于布施等,为身精进;断悭贪等恶心,使不得入者,为心精进。
5、禅定(禅度波罗密、禅那波罗密):心无杂念,不为俗物迷惑颠倒。禅定能对治散乱。南传菩萨道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有禅定,现代一般无禅定,替之以“出离”。
6、般若(智慧、般若波罗密):修行般若以破除、远离“无明和愚痴”,令诸烦恼不得自在。有“缘世俗谛慧、缘胜义谛慧、缘饶益有情慧”三种。能除去五毒中的“痴迷”,对应六道中的畜生道。
7、愿(波罗蜜多):看到众生的苦,菩萨就发愿,如愿众生睡得好,有吃穿等,菩萨的愿力不可思议,随着修行的深入,阶位的增长,愿力越来越强,最后都能实现。
8、力(波罗蜜多):力就是法力,功用。力有二种,慧力和定力。功用就体现在度化众生的能力上。
9、方便(波罗蜜多):度化众生时,针对众生的根基,给众生讲合适的法门。如对普通人来说,三士道就是最合适的法门。
10、智(波罗蜜多):大智慧是登地菩萨以上修的,包括受用法乐智和成熟有情智两种。受用法乐智是对万物的特性和共性完全通达的智能。成熟有情智是能够观察一切众生的素质并能对症下药的智能。
扩展资料:
前六点称为佛教中的“六度”(梵语:ṣaḍ-pāramitā;度通渡,为乘舟渡过苦海之义),又译六波罗蜜或六波罗蜜多,佛教术语,为六种波罗密。“六度”是“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为成佛必修之科目。
北传十波罗蜜为六波罗蜜后加了“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称为十度。
上座部佛教亦类似于六波罗蜜的修行法门称“十波罗密多”,加以“真实(真谛;Sacca)、决意(Adhiṭṭhāna)、慈(Mettā)、舍(Upekkha)”四波罗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