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哈尼族焖锅酒酿制技术_民族音乐文化之哈尼族乐器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文章目录:

1、民族特色:哈尼族焖锅酒酿制技术
2、民族音乐文化之哈尼族乐器
3、具有民族传统的特色建筑,哈尼族蘑菇房
4、元阳哈尼族梯田的生态特色
5、极具民族特色的哈尼族捉蚂蚱节
6、猜你喜欢:

1、民族特色:哈尼族焖锅酒酿制技术

哈尼族是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州的少数民族,自酿自饮的焖锅酒,是哈尼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其酒质清澈晶莹,酒味醇厚甘甜,入口舒爽,香气四溢,是哈尼族节庆祭祀、款待宾客的必备佳酿。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哈尼族焖锅酒的酿制方法。

要酿造焖锅酒,首先必须的是“酒药”,也即现代工业酿酒中使用的酒曲。哈尼族焖锅酒的酒药,采用日常所见食材如树根、树皮、树叶、果实、香料以及大米、白面等二十余种材料配制而成,流程如下:

一、大米经过浸泡、碾磨制成米粉,配以适当面粉,均匀加入适量水后和匀,并放置12小时左右,使其发酵。

二、树根、树皮、树叶、果实和少量特殊香料等二十余种辅材按恰当比例配制,用圆臼捣碎。这个过程,哈尼人称之为捣药。在捣药的过程中要精打细磨,由于加入的材料较多,为使其散发出各自独特的芳香,所以研磨越精细则混合程度越高,芳香越浓郁,制作的酒药也就越好。其中,由于哈尼族同胞散居各地的区域环境不同,所加的原料都是因地制宜,故而在用料上也有区别,比如西北部的喜欢多加陈皮、桂皮、小茴香籽等,而西南部的喜欢多加花椒、大茴香和蒿枝等。

三、将捣好的药拌入之前已经充分发酵的面中,待拌匀后捏成饼状放置于簸箕中晾干,直到需要时才拿出来使用。而且酒药每次使用时不能用完,都要留一点来配制下一次使用的酒药,人们把它称为酒娘。

酒药准备完成后,就到了酿酒主料的制备。哈尼族焖锅酒的焖制器具与彝家小锅酒大致相同,酿造原料则以玉米、高粱、稻谷、苦荞为佳,稗、粟、薯等亦可。

哈尼族焖锅酒的酿造程序十分独到:

一、把选择好的原料粮用清水浸湿,再放入普通的饭甑中蒸数小时。

二、蒸到谷物绽皮露心时,抬到打扫干净的房顶上,摊开晾凉。

三、原料摊开晾凉后,进行拌酒药的步骤,拌酒药关键在于掌控蒸煮过的原料的温度,只有温度适宜,酒药的药性才能很好地挥发出来,一般在30摄氏度左右时开始拌酒药。

四、拌上酒药后,搅拌均匀,装进密封性良好的容器,可以是土缸,土罐或者装酒药的蔑囤,用稻草把容器团团捂紧使酒药发酵。发酵时间视气温高低而定,短则2-3日,长则8-10日。

五、到酒药发酵流出汁液时,将其移入瓦缸中,用草木灰和成稀泥糊封严缸口,再进行发酵10一15日后,就可以取出蒸烤,制作焖锅酒。

六、烤酒时,蒸酒药用的木甑是圆台形的,甑内安放一个接酒的器皿,锅、瓢、盆、剖开的葫芦均可。甑的上口放置一个盛冷水的铁锅,主要起冷却作用,故锅内的水需随时撤换以保持冷凉。甑底铁锅中的水加热沸腾后,使甑内的酒药蒸气上升,在甑顶的锅底凝结成酒滴,落入接酒器皿中。其中,如果在酒药蒸烤一定时间后,抬起盛着冷水的锅,取酒品尝,这时的酒叫头道酒,一般度数较高;而在倒出酒后架上冷水锅再继续焖出的酒,度数就逐渐降低,这时的酒称二道酒。哈尼族焖锅酒的酿造,这就完成了。

结束语:哈尼族焖锅酒之所以出名,在于它的酿造工艺特殊,酒味醇香纯正。清澈醇厚的口感,广受人们的欢迎,而这经过复杂工序酿造的焖锅酒,每一滴都包含着哈尼族人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好品德,如果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尝一尝这被誉为“哈尼茅台”的民族特色佳酿。

2、民族音乐文化之哈尼族乐器

如今虽然许多的家长送着孩子去学习各种东西,只是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孰不知有些人出生就已经在终点线上的。不过学习一门特长总是没有坏处的。本期哈尼族文化带你了解哈尼族乐器。

哈尼族民间乐器一般不用于民歌、说唱和舞蹈的伴奏,而是一种独立的音乐类别,较之民歌形式和音域更为灵活多样。各种乐器因其构造的不同、音域和表现力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色特点和常用音调。其中主要有:小三弦、大三弦、四弦(月琴)、胡琴、口弦、竖笛、栽秧号、巴乌、小哩、大哩、稻管以及牛角号等。

如果按乐器的性能、音调和构造特点分类,小三弦、大三弦、四弦、胡琴为弦乐器;竖笛、栽秧号、巴乌为管乐类;口弦、小哩、大哩、稻管为簧乐类。其中流行最广、发展水平较高而别具特色的民间乐器首推小三弦、小哩、大哩、稻管、栽秧号等。

小三弦,用梨木作弦柄,是当地哈尼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发展较为完善,曲调丰富,手法变化多样,乐曲结构严谨。其弦筒多采用笋叶蒙面,用牛角片作拨子来回拨动琴弦,因而音乐极为清脆、优雅而深沉。

小三弦虽属即兴弹奏的乐器,没有固定的乐曲曲谱,听似曲调纷繁,但乐曲结构和拨弦手法都有一定规律,并成为一种传统的习惯手法。小三弦旋律比较复杂,易于表达深沉难言的思想情绪。

小哩,哈尼族称作“哩乐”,以其清脆美妙的“哩六”音色而得名,是姑娘们最喜爱的竹管“簧”乐器之一。吹奏时,若用六个手指将下截六眼气孔有节奏的时蒙时开,随着吹气的轻重缓急,就可吹奏出无比清脆优美的曲调,传达难于言表的各种神秘感情。由于竹管小巧,出气量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吹奏出来的曲调始终保持着一种少女天真浪漫、活泼明快的音韵风味。

大哩,哈尼族称“达欧”,用空心芦苇花杆制成,长约50至60厘米,粗若手指,也是哈尼族姑娘喜爱的一种吹管乐器,吹奏出来的曲调音色极为宏浑、深沉而悠扬、缥缈,近似巴乌声,易于表达深沉的感情。

稻管,哈尼语谓之“窝夺”,取材于新鲜水稻杆第二节,保留上端节子,下端掐通,在上端节子捏出五六条裂缝,形成极宜颤动的组合簧片。嘴含稻管上端的组合簧片轻轻一吹,便发出优美的呜呜声。

吹奏时,若以两只手掌合捂在管子上端出气处,随着呼气的粗细和两手掌时捂时放的不同变化,可吹奏出多种优美的曲调。每当深秋时节,梯田里稻谷正在抽穗扬花,放牧鸭群的哈尼族少女们一边乘凉,一边吹奏自制的稻管,田野里处处荡漾着悠扬而婉转的旋律,宛如一曲悦耳动听的田园牧歌。

栽秧号,实为唢呐,哈尼语谓之“车减”,意即催发庄稼的声音,是哈尼族青年男子喜欢吹奏的一种季节性管乐器。按照哈尼族传统风俗,吹奏“车减”的时间为每年阳春三月“黄饭节”至五月“苦扎扎节”之间,其他时间一律禁止吹奏。

“车减”音色比较柔和,长音处多颤音和长时间的波动音,颇具哈尼族农耕生活情趣,成了哈尼族春耕活动的号角。吹奏“车减”最热闹的是欢度“黄饭节”、“仰阿纳”和“苦扎扎”等节日,哈尼山寨处处是欢乐的“车减”吹奏声,其音调高亢而悠扬,具有一种繁忙欢快、催人奋发的山野风味。

口弦,当地汉语称响篾,哈尼族谓之“巷托”,男女青年都十分喜爱,姑娘们甚至将它作为装饰品,装在一个刻有花纹的小巧精美的竹筒中,用银链系在左胸前。它的特点在于利用口腔的共鸣,呼、吸气的轻重和唇、舌、口腔的变动,带来丰富的音色变化,十分优美动听。据说,一对男女恋人表达生死恋情时,丰富甜美的口弦声可达到口唱难以表述的感情。

牛角号,哈尼族称作“牛奎”,吹奏牛角号谓之“牛奎博”。吹奏牛角号较费劲,音调单纯,以吹奏者呼气的轻重和唇形的不同变化而形成四种婉转的音调,使音色始终保持着古朴、雄浑的特点,有一种威严振奋而沉郁的意味。

据说,牛角号源于哈尼族先民首领招集族人奋起抗敌自卫。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牛角号逐渐演变为哈尼族农家驱赶禽兽侵害庄稼、狩猎的号角。

3、具有民族传统的特色建筑,哈尼族蘑菇房

哈尼族文化最有特色的就是蘑菇房,造型奇异,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房子主要以土石混合,堆砌成墙壁,具有福建土楼的特色,以干草为顶,这样可以起到东暖夏凉的效果。

蘑菇房不仅构造简单,而且很具有特色,引人注目。那么,大家就随小编走进哈尼族看看蘑菇房吧。

村寨一般为三四十户,多至数百户。村寨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周围绿竹青翠,棕樟挺拔,间以桃树梨树,村前梯田层层延伸到河谷底。离村寨不远有清澈酣凉的泉水井。一栋栋哈尼族住房结合地形沿坡布局,高低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朴实多变的景象。

相传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客人来到,热情的主人就会请你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像哀牢山的竹子一样有枝有节有根的歌声,并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造型美观,别具一格。冬暖夏凉,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为三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一个核心的家庭的一幢完整的磨菇房,包括正房、左右厢房、庭院和围墙等数个建筑单元,家中配有脚碓、石磨、水缸、织机、蓝靛染缸、犁、耙、刀、斧、锄、箩和火塘等生产生活设施,满足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单位的家庭的诸多需求。若干家庭的磨菇房逐次排列,就推演成为一个哈尼族山寨的磨菇房群落。

您可能还会喜欢:

精美绝伦的侗族银饰文化

历史悠久的侗族萨玛节文化

汉族文化:汉族葬礼习俗文化

古老的侗族姑娘节文化

4、元阳哈尼族梯田的生态特色

哈尼族文化最具代表的就是梯田文化,元阳哈尼族梯田是哈尼族人民勤劳智慧的成果,它巧夺天工的生态特色,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巧妙结合,与和谐统一。元阳梯田不仅是哈尼族人民世代生存的依靠,也是哈尼族文化的标志,那么,大家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元阳哈尼族梯田的生态特色吧。

元阳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呈现着以下特点:每一个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提供着水、用材、薪炭之源,其中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寨神林为特征;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那里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合而成,形成人们安度人生的居所。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

元阳梯田日落

生态系统,这就是千百年来哈尼人民生息繁衍的美丽家园。元阳的梯田景观是有最佳观赏拍摄时间的。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是11月至次年4月间,这时候田中无稻谷,水平梯田层层透亮,光影效果极佳,其中春节前后更是经常可见云海,元宵前后,野樱花、野木棉花、野桃花和棠梨花开得满山的红、白色,极为壮观。早晨最佳拍摄点是多依树景区。

当太阳呈逆光角度驱散晨雾,层层梯田便渐渐染上金光,坐落其间的哈尼族彝族山寨,被云雾掩映得扑朔迷离,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坝达和勐品的老虎嘴景区,则是观日落的必到之处。在斜阳和彩霞的映照下,连片的梯田就像是浩瀚的大海,雄伟壮丽,各种有节奏的层次和美妙曲线,五彩斑斓的颜色搭配,常让人目瞪口呆,不知身在何处。

老虎嘴离视线最远处的左上角,细看还可看到一匹正扬蹄奋疾的骏马!其他如箐口、龙树坝、攀枝花的螺丝田等,也是各具特色,绝不容错过。

元阳梯田四绝

一绝:面积大,形状各异的梯田连绵成片,每片面积多达上千亩;二绝:地势陡,从15度的缓坡到75度的峭壁上,都能看见梯田;三绝:级数多,最多的时候能在一面坡上开出3001多级阶梯;四绝:海拔高,梯田由河谷一直延伸到海拔2002多米的山上,可以到达水稻生长的最高极限。

有人说:再华丽的词藻,用来形容元阳的那片土地,都显得苍白无力,再伟大的摄影师,置身于这片大地,思维都会犯困。“如果你是一个驴友,你不到元阳,元阳会替你感到难过;如果你是一个拍友,你不到元阳,上帝也会替你感到难过!”

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元阳梯田有多依树、坝达、猛品、金竹寨龙树坝等六七个景点,各有特色,离县城最远的有24公里。当太阳升起,红霞满天,云雾滚滚,阳光投射到水汪汪的梯田时,金波闪闪,十分壮美。下午又到第二个景点观赏梯田日落的景色。在元阳新县城住上三四天,遇上好天气,有云雾、阳光、彩霞,令你的摄影创作满载而归。

您可能还会喜欢:

仡佬族独特文化:两个年节

高山族甩发舞的舞蹈形式

高山族的九族文化,什么是九族?

独特的白族民间艺术“霸王鞭”

5、极具民族特色的哈尼族捉蚂蚱节

捉蚂蚱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干的事,但殊不知在历史悠久的哈尼族文化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捉蚂蚱节。哈尼族的捉蚂蚱是有一定的象征的,据说可以驱灾辟邪。美味可口的蚂蚱肉,你吃过吗。下面,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极具民族特色的哈尼族捉蚂蚱节吧。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

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玛蚱,每家捉够一竹简(约二斤)后,就把蚂蚱一只一只撒成四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未捉到地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

半小时后,又要把这些蚂蚱收进竹筒。带回家当菜或拌粑粑吃,据说蚂蚱肉很甜。离开田野时,人们都要不停地大声叫:“呕,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您可能还会喜欢:

精美绝伦的布依族刺绣文化

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布依族转场舞

布依族隆重的节日:布依族四月八

欢腾的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点击查看 起名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