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当地特色的吉林结婚习俗_具有当地风情的宁夏结婚习俗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文章目录:

1、具有当地特色的吉林结婚习俗
2、具有当地风情的宁夏结婚习俗
3、具有当地特色的山东婚俗文化
4、独具吉林特色的吉林春节习俗
5、具有当地特色的安徽结婚风俗
6、猜你喜欢:

1、具有当地特色的吉林结婚习俗

全国各地的婚礼习俗都很不一样,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众所周知东北人不但热情豪爽,而且非常的淳朴。不知道吉林结婚有什么习俗呢?想知道吉林结婚的特色吗?他们结婚要准备什么聘礼呢?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看看吉林文化吧。

结婚前一天晚上新郎的新房(睡觉的屋)里不能让人乱进特别是床上不让别人坐,要找一个没结过婚的男孩压床,结婚的早晨去祖坟去上坟是告诉祖先一声你要结婚了。在出发前准备带的有红腰带硬币(最好是新的)邻娘肉(要腰排)红包(多备一些钱小的用的地方多)男方压娇的男孩(没结婚的)多带几个小伙子安排他们偷(筷子、勺、盘子、杯子那双斧就没那么多了)出发。

先看好老丈人家几道门(每道门都有拽们的拿红包吧,小伙子能用上了,别太猛了调节一下气氛)进屋先改口(收红包)然后老丈人会给你准备吃的别不好意思这是你的早餐一定要吃,(盘子地下有红包拿走)女方藏鞋(拿红包就出来了)你再出来之前(把你准备好的硬币倒在床上让你老婆抓一大把,就一把不行回手)抱或背着你老婆出门(脚不行带娘家土)往回走(最好不走重路)让新娘准备的红手绢有用了,看到结婚的车队就扔个手绢。到家后你先下车,老婆婆接新娘子手里的盆(改口、带花)进屋上床多坐一会叫座福,老婆婆给媳妇端盆水(放大葱、明子、硬币)意思一下就行不用真洗脸。女方家的妹妹给摆化妆品(给红包)嫂子给翻被。(男方在之前要放红包嫂子拿走一半)去酒店准备典礼用膳。

吉林结婚聘礼

聘礼1:首饰“三金”

“三金”即首饰“三样”,是个比较传统的说法,以前一般送金饰,条件差一点的人家也有送银的,主要根据男方家的家庭境况定。现在吉林结婚聘礼的“三金”除了金、银外还可以选钻石、宝石,在“项链、耳环、手镯、戒指”中选三样就可以了,新娘自己选的更好。

聘礼2:家电家具

吉林现代结婚聘礼也有送家具家电的习俗,但送法上很有自己的特色。一般要分两次送出,订婚时送一部分,剩下的结婚时再送。主要家电家具则包括: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床、衣柜、沙发等。

聘礼3:结婚礼金

下聘,送聘金是中国的一大古传统了,吉林一直沿袭此俗,吉林男女结婚下聘一般要备聘金。只是这边送聘金不称“送聘金”而叫“过钱”。至于这个钱的具体数目,多是女方家同方家事先商量好的,一般在4万到5万的样子。订婚时,送出一部分,结婚时再补送剩余的部分。

猜你可能也喜欢:

佛山语言文化,你了解吗?

解析:合肥有哪些文化活动?

浅析:长沙历史文化

合肥结婚的风俗文化,你了解吗?

2、具有当地风情的宁夏结婚习俗

结婚嫁人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大事,在我国古代的传统习俗中,对待婚嫁是很重视的。我国传统婚礼中有很多要遵守的礼节,形式十分繁琐。各地由于风俗不同婚嫁习俗也大相径庭,那么你知道宁夏文化中的婚嫁习俗吗?下面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说媒人多为年长者或人缘关系好者,由男方邀请。男女双方家长在儿女婚事上最关心的是“水”(指有无狐臭病),若水不清,则这门亲事万难成全。70年代前,农家说媳妇还通过媒人了解女方的针线茶饭、家庭阶级成份等;70年代以后,此道逐渐不为重视,双方开始注意经济条件、道德品行等情况。

旧时还有“试婚”习俗,即男方拿两瓶酒送到女方家,经过一段日子,若双方家中平安顺利,此婚则成;若有意外祸端,则婚事不成,此俗现已不见。

定婚俗称拴媳妇、挎锁子。男方拿10个大馍馍,两瓶用红线拴在一起的酒、一两件衣服及梳洗化妆用品到女方家里,在媒人主持下,男方家长用红线系上钱(或其他贵重物品)拴在未来儿媳的脖子上,表示已经拴定,不能更改之后,女方设席招待参加定婚仪式的双方亲戚。

行礼又叫抬礼(即送彩礼)。择定吉日,由媒人陪同男方前往女方家,再送10个大馍馍,现金若干(双方事先已商定好,80年代少则一千、多则数千不等),衣服(或布料)数套以及首饰、戒指、手表、化妆品等物,并告知女方结婚日期。女方把定婚时所送之酒瓶装上谷米,退还给男方。二之后,就可领取结婚证。

通信结婚前10天(最迟前3天)男方向女方通信,告知聚亲时间、聚亲人所用属相和所避的属相及其他有关事宜,并送两方肉、两瓶酒、一付大馍馍(10个)等礼物。与此同时,男方还要带酒去请上姑舅和通知其它亲友。

添箱出嫁前一天,女方家也过喜事待客,叫添箱。所送礼物,过去多为衣服、鞋袜、梳洗化妆品之类,东家以“长面”招待亲朋庄邻。80年代后,送钱的多起来,东家也设宴席。

出价娶亲俗有“姨不娶,姑不送,大尾巴姐姐全不用”之说;决定娶亲的人讲究用相及避相。启程,新娘要“开脸”(用红线绞拔面部汗毛);男方送上马衣裳和离娘钱等物。70年代前,陪嫁品一般是一对红箱子,现在则改为皮箱或家具,不管陪嫁品多少,压箱娃娃必不可少。

在农村,新娘多骑驴或坐畜力车,现多改为坐手扶拖拉机或大、小汽车。过去骑驴,坐架子车时,还有拉马娃娃,现拉马娃娃的角色由司机所替代。临行前,新娘子必须痛哭一场。娶亲上路时,遇见树木、墙壁、石头等突出物得贴上预先准备好的红纸条(上写“花红盖子”、“大吉大利”),意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猜你可能也喜欢:

解析:合肥有哪些文化活动?

浅析:长沙历史文化

合肥结婚的风俗文化,你了解吗?

合肥传统节日之一:打香炭

3、具有当地特色的山东婚俗文化

在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从古至今就流传着许多的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一直都被完整的保留下来。而婚姻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每个城市都有着不同的婚俗文化,下面的山东文化,为您带来山东的婚俗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亲迎

迎娶礼仪,通常称为喜事、将媳妇、娶媳子,婚礼之前要请亲戚朋友或街坊邻居共同来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称为总管,或称大总管,为了与办丧事的总管相区别,亦称红总,由他按照主人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诸如写对联、下请柬、启用车轿、请乐队、厨师、帐房先生、勤杂人员、安排迎亲、送亲、宴客等等。

这场喜事办得是否红火热闹,主人家花钱多少是否得当,亲家宾客是否满意,礼仪是否周到,就全看红总的能力了。所以,红总是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村里懂得这套礼仪的长者来担任。婚礼之前还要下帖邀请客人,有的客人不搬不来,那就要用马车、地排车或者胶轮小推车去搬。至此,结婚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娶亲是整个婚礼过程中最有情趣的环节,旧时临娶的前一天,新郎要换上新装,鼓乐相随绕村挨户行礼,称为行家礼,意思是恳请亲邻在婚娶的日子里多多帮助。有的地方只给本族的人家行礼,谓之演家礼。东平县的男子,在迎娶新妇的前一天到亲友家行礼,谓之告冠,而亲友送礼亦谓之冠敬。

无棣将婚之夕,婿衣冠谒家庙;陵县将婚者,成人冠服,拜父母兄弟姊妹而已;桓台将婚时,着成人冠服,告庙,拜父母、叔伯、兄、姑及姊,并宗族长辈、乡先生;泰安、东阿都以婚礼为冠礼,即婚娶为成人,未婚为童子。

婚礼的前一天,女方家里的亲朋也都到齐,为新娘暖嫁,或称暖轿。暖嫁就是晚间请一班吹鼓手吹打一番,有的还要请一小戏班来清唱几出。这天晚上,新娘要向父母行“辞娘礼”,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临沂一带习惯“送亲”,婚礼前一天晚上雇的轿子就来到女家。轿夫们一起参加暖嫁,这时要盛情款待,让他们在第二天能把轿子抬得稳当,不颠不晃。莱阳一带,在婚礼前一天下午,男家把轿子送往女家。送轿子时,新郎先在轿里坐上十几步远,然后再下来,意思是压压轿子。

娶亲之日,礼俗繁多,迎娶新娘过门是首要的一项。山东各地,在迎娶方式和迎娶时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迎娶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新郎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也可以称为迎亲;第二种是新郎不亲自去,而是派其兄弟或叔侄到女家接新娘,可以称之为等亲;第三种是男家不派人去女家,而是由女家把新娘送来,可以称之为“送亲”。

迎亲在有的地方称为“大娶”,多为有钱人家所采取,生活富庶地区的一般人家也常采用。等亲和送亲有的地方称为“小娶”,适宜于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临沂、济宁、泰安、淄博、滨州等地区,大多采用此种形式。梁山贫寒人家娶亲多数乘车,仪式简单,俗称“一车二牛俩灯笼”。迎娶新娘进门的时间,一般都在中午,但曲阜、泰安、博山等地却在子夜,日照等地多在午后。中午娶亲者,早晨最先来到办喜事人家大门前的是吹鼓手,他们用大杆号对着主家的大门鼓吹一通,这在龙口叫“鼓门”。

主家听到号声,便开门将吹鼓手迎进家里,再去“鼓洞房”。稍事休息以后,便开始奏乐。乐队一般有粗细两班,轮流演奏,有时还夹有戏曲清唱。这时,轿夫抬着花轿,带着旗、锣、伞、扇、灯笼等各种执事来到门前,帮忙的人也陆续就位,院里院外喜气洋洋,一派欢乐景象。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即要起程。新郎换上新装,从前多是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者大礼帽,胸前别上一朵大红花,坐进轿子。迎娶的轿子有两乘,新郎乘坐的叫“官轿”,准备给新娘坐的叫“花轿”。

迎亲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俗称为“压轿童子”,或称“压轿孩儿”、“压轿生”,轿内还要放上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要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执事的大扇上也要写上“小登科”的字样。日照地方娶亲的轿后紧随人员抬“上头礼”。一切就绪,三声炮响,几棒锣鸣,粗细乐齐奏,迎亲的队伍便浩浩荡荡地启程了。

德州在迎亲的这一天,男家要写好迎亲帖,迎亲队伍由一人肩挎红带持迎亲帖前导,吹鼓手高奏喜庆乐曲随后,旗锣伞扇两边排开紧跟,新郎不坐轿,而是骑在高头大马上,帽插金花,走在仪仗之后,最后4人抬的花轿抬着“压轿孩儿”和大公鸡。到女家门前,在鞭炮声中,花轿门向喜神方位落定,有人拿着钱请压轿孩儿下轿,执事人员具“迎亲帖”领新郎去会岳翁。

4、独具吉林特色的吉林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了,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过年就是过年过的就是一个个传统年俗的连接,一个个有关年俗故事的传承,然而这些传统的年俗、故事在逐渐的被人们遗忘。接下来跟小编一起走进吉林文化看看吧。

漫画《宰鸡赶大集》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席间,老少互相祝愿、兄弟间推杯换盏,尽情享受天伦之乐。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

“天地桌”上供着大幅黄纸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诸佛”或“百份”(天地诸神像册),设大饼,蜜供、面鲜、果品、素菜、年糕、年饭为供品,高点金字红烛与子午香,以表迎请诸神下界赐福。

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屎”、“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礼成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一一引进“压岁钱”。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

猜你可能也喜欢:

合肥传统节日之一:打香炭

富有宁波特色的泥金彩漆文化

极具地域特色且技艺独特的宁海平调

你所不知道的长沙特产与民俗文化

5、具有当地特色的安徽结婚风俗

婚礼是男女之间建立婚姻关系的一种必要仪式,每一个人的一生医保只有一次婚礼,所以很多地区对于婚礼的举行都十分重视。在安徽文化中,由于当地浓郁的民族地方气息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婚姻习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深入了解安徽的婚姻习俗吧。

托媒提亲

当男女双方到婚龄时,双方家长认为门户相当,男方可委托媒人向女方提亲,也有女方向男家提亲的。媒人要由“全福”之人担任,要求是双数二至四人为宜,即所谓“四大媒红”,其中有主媒和陪媒。媒人提亲,主要介绍双方情况,谈论男方或女方时大都有夸大喧染之处。俗话说:“媒人不扯谎,坐下没得讲”。又说“会做媒的两头瞒”,“十媒九谎”,“媒婆”一张嘴,会吹又会哄“等等。这些骗局,常坑害不少青年男女。托媒提亲,称为”起媒“或”起红“。

合八字

提亲后,将男女双方的生日,年月日时等和生肖,由家长写在草纸上,由媒人转交对方,再由算命人推算,合婚是否犯“冲克”,如所谓“火克金”;“鸡不能配猴”、“鸡见猴,夜夜愁”;“龙不能配虎”说“龙虎相斗”不吉利。还有“男属羊,抖抖忙,女属羊,守空房”“鼠马相冲”等等。

如犯“冲克”,即使两相情愿,则不能结亲。这是江湖术士的五行生克之说,来判定男女双方的婚姻大事。这对妇女则极为不利,如女方属虎,则所谓“主杀夫”、“主杀公婆”之命。被视为“八字”不好,就在婚事上设置了一道严重的障碍。故女方家族往往买通江湖术士改出生时间,变“相冲相克”为“相生相旺”。

因有“十女九不真”的说法。合“八字”后,男女双方的婚事就可初步定下来。在皖南绩溪一带,合八字后,男女生辰八字用红纸写好,谓之“红书”,双方互送一份,各放在自家的“灶神”面前,经过三、五日,如家中平安无事,便认为婚事已得到家神的默许。

相亲

合八字后,由媒人与女方家长约定,择日由媒人陪同求亲男子到女家,拜见女方父母长辈,让女方家长亲自看到男方的外貌、风度、见识修养,以及家庭情况等等。男女双方也可乘机偷觑一眼,不能直接晤谈。

相家

由媒人带女方本人到男家,和男方父母见面。相亲是由女方父亲接待查询,相家就由男方母亲唱主角了。男方母亲邀该女到内室探询,细心观察她的衣鞋和装饰,以测定她的针线功夫和衡量品性。女方则借此细察男家的屋宇和陈设,尤其是新房中的家具的设备,这是涉及男女两方今后共同生活的直接利益。皖西一带,女到男家,男方父母看了满意,便以糖水代茶,还要添几样荤菜,招待吃饭,临别时馈赠见面礼。如女方喝了糖水,吃了酒饭,受了钱物,就显示女方已完全同意。

过庚

又名传庚、传帖、下定。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后,就要办理订婚手续,所谓过庚帖,庚帖又名红绿简、鸳鸯书、允求书、小书子,是详载男女双方姓名、生辰八字以及双方父母姓名的喜帖。最早的庚帖还得写上祖宗三代的姓名。喜帖的格式:外用大红封套,内装大红单帖和大红全扣各一纸。全扣封面、封底印上龙凤呈祥的金色图案。

男方在单帖正中写上”恭求“二字,下款写”姻教弟×××偕室×氏顿首再拜。女方则写“敬允”二字,下款称谓相同。全扣折三叠,当中一叠正中写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男方称“乾造”,女方称“坤造”。故男又称“逑书”,女方又称“允书”。

封套正中,还要写上“百年秦晋凭红叶,一路荣华到白头”,“天成佳偶,永结同心”等吉祥语句。过庚由双方商定吉日,上午由男方填好“逑书”,放入庚帖盒内,备办彩礼,请媒人送至女家。女方隆重接待;填好“允书”以后,连同“逑书”放进庚帖盒,陈放堂屋的香案上,点好香烛,燃放鞭炮,由女方父亲先向祖灵行跪拜礼,后向媒人行拱手礼,以表谢意。然后请媒人入席,宴会毕,媒人携庚帖盒返回男家,女方亦回赠礼品。

男方亦设宴隆重谢媒,跪拜祖先时,男本人得随父亲向祖灵行礼,并向媒人行大礼。“过庚”完成之后,双方婚事就正式定下来了。

下聘礼

又称“过礼”、“行聘”,古时称“纳采”。男女双方订婚之后,接着就要下聘礼,男家择吉日正式向女家馈赠彩礼。这是传统婚俗中的重要礼节,婚事成败,往往取决于此。皖西南一带,事先通过媒人,由男女两方家庭协商,讨价还价。女方同意后,男家开出礼单,载明礼品的品种与数量,托媒人送交女家,或于送礼品时附入喜柬之内。

男方下聘礼品与女方陪嫁妆奁有直接联系。受礼者在女方举行婚礼时,都要赠送新娘衣物,俗话说“吃了饼子,套了颈子”。男方送礼的同时,要送女方衣服若干套)。

下聘时,要附送喜柬(或拜帖),喜柬用红纸封套,内装红笺,一般要十封喜笺,曰“全柬”,有固定格式。如给女方父亲的,上书“大德望尊亲家某府某某先生阁下”,下书“姻教弟某某顿首再拜”,另附礼单注明品种和数量。

聘礼备齐后,装入抬箱(赠送礼品的专用“凹”字形抬箱)和箩筐内,上面放柏枝、红枣、桂圆、花生等象征吉祥的什物。抬箱、箩筐外都要贴上红纸写的“喜”字,请媒人及脚夫送到女家,女家放炮竹迎接,并给抬工红纸包。如女家住大村子里,还要将新娘衣服、饰物陈列堂屋,供宾客邻居观赏。

下聘后,凡不在当年结婚的,以后男方每年还要给女家送三节礼,即于端午、中秋、春节给女方父母送四色礼。

选定婚期

又称“择日子”、“择吉”、“报日”,也叫“过大书子”。由男女双方商定,请“算命”先生择定办理婚事的喜日。传统婚礼极重视选定“黄道吉日”;所谓“黄道吉日”,是依据星命之说,把日子分为建、满、平、收(黑道日)、除、危、定、执(黄道日)、成、开(非黄黑道日)、闭、破十二种,按天轮回。

一般是如果找不到人择吉,就选定双月双日,但三十日“尽头日”,不能用。另外,各地所择日期,都是两个日子,上半月一个日子,下半月一个日子,供女方母亲挑选,意在避开新娘的月经期,选择吉日,尽管含不少迷信杂质,而都是反映群众心理,体现了对新婚夫妇同偕到老的良好祝愿。婚期选定后,用红纸写好,男家备四色礼,请媒人送达女家,双方即忙于婚礼的筹备了。

猜你可能也喜欢:

浅谈海南老爸茶文化

精美绝伦的海南黎锦文化

别具风味的海南黎族饮食文化

海南历史文化名人盘点

点击查看 起名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