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婚礼,穆斯林婚礼习俗都有什么_开始也是结束,穆斯林之圣纪节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文章目录:

1、宗教婚礼,穆斯林婚礼习俗都有什么
2、开始也是结束,穆斯林之圣纪节
3、宗教详解:女性穆斯林为什么戴头巾
4、穆斯林节日有哪些之白拉台夜
5、宗教解答:穆斯林如何对待春节
6、猜你喜欢:

1、宗教婚礼,穆斯林婚礼习俗都有什么

每个地方的结婚习俗都会有所不同。可能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县城就已经有不同的方式。那么在宗教的婚礼上,就更不例外不同了。那么本期的伊斯兰教文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他们当地的婚礼习俗都有什么。

(一)提亲

当中有句俗话:“一家女儿百家奔。”当姑娘长到十六七时,就有人上门提亲。提亲一般都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家的姑娘后,请媒人去提亲。回民请媒人一般要两个以上,一个代表男方家的媒人,一个代表女方家的媒人。

男方家的媒人提亲时,要带上茶、糖等四色礼,并通报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派等情况,有的还详细介绍男方家小伙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艺等,女方家长听后觉得大体合适,便给男方家媒人给话。女方家也请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并由男女双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

见面后如无反对意见,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带上四色礼,小伙子还要带上见面钱,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见面。姑娘一般由姑妈或嫂嫂领着当面看女婿,媒人此时问小伙子和姑娘同意不同意。小伙子此时给姑娘见面钱,一般同意就接收,不同意则不接收。

有些地方姑娘收了小伙子的见面钱后还给小伙子回赠小礼品。过去回族女子怕羞,不敢在客人或父母面前说婚姻事,不敢张口说同意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或媒人就观察表情,如果低头微笑,就说明同意;如果沉脸、哭泣或发脾气,则说明不同意,就不强迫,但也有不少父母包办的婚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巳认识,彼此也了解,互有爱慕之心,但还要请媒人给双方家庭说明情况,走个过场,否则会受到讽刺。回民择偶不“合八字”

不管是自由恋爱的,还是经人介绍的,只要双方表示同意,则要尽快准备“定茶”。

(二)定茶

有些地方的回族也叫“说色俩目”或“道喜”。定茶一般要选择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要准备回民喜欢喝的花茶、绿茶、陕青茶、龙井、毛尖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后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个小包上放一条红纸,表示是喜庆的事。

另外,还给未婚妻送二至三套合体、漂亮的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要宰鸡、宰羊,以糖茶、宴席热情款待。吃完宴席,双方当着众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大事已经定下和许诺,今后一般不再变更和许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时,还要给男方家以适当的回赠礼,表示意志坚定,决不反悔。

(三)插花

回族也叫“定亲”,有的地方还叫“提盒子”,也叫纳聘礼,意思是为姑娘插朵美丽的花。

插花一般是在女方喝了“定亲茶”以后,媒人根据女方的需要,由男方纳合理的聘金,回民叫“麦哈尔”,并适当购置一些化妆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四季服装或布匹材料、手表、自行车、录音机等等,以及送相当的装饰品,如手镯、戒指、耳环等,还要准备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若干糖、茶等。如果不赠送聘礼,则婚姻无效。这些东西一般由女方或男方长辈或同辈妇女去陪同购买。

插花一般都定在主麻日,男方由一位阿訇等带领,父母和嫂子或奶奶、婶子跟随。女方家也有一位阿訇或回族老人在家迎客,接盒子接聘礼。女方家还要炸油香、宰羊、过“尔麦里”。“尔麦里”,即由男女双方请的阿訇或懂得伊斯兰教义的人,诵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其余人聆听。“尔麦里”过后,两家人和亲戚一起赴宴,这时相互寒喧,讲婚配和攀亲的重要意义。最后由双方商量结婚的大致日期,以便做好准备。

插花这天,有些地方的回民由嫂子或奶奶故意将一对青年男女安排在一起吃饭、干活儿,增进了解,加深感情。

送聘金没有规定,一般是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不强迫。通常情况下,不得少于一两纯银,但无论多少都要履行这一习俗。回民认为,赠送聘金,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男子对婚姻大事不严肃,朝三暮四,随意离婚,从经济上有所牵制;另一方面也是保障女子生活的一项措施。长期以来,在回族当中形成了男子如果无理提出离婚或中断婚姻关系,男方所赠的聘礼和东西不能索回。

但有些地方的回民,由于受中国封建社会买卖婚姻的影响,所索聘礼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给家庭贫穷者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娶亲

回族青年男女结婚不看黄道吉日,一般都是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或主麻日的前日以及阴历双日为佳期。在结婚的前一两天,由男方带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半斤重的大馒头、油香若干个,送到女方家去,这叫催装礼,意为请女方家老小放心,保证姑娘过门后,好光阴赛蜜糖。女方家接受催装礼后要尽快做准备。

结婚当天上午,如女方家住得较远,接亲车要早点出发,主要是怕与怀孕的妇女相见,要图吉利。宁夏泾源等回族聚居区在娶亲这天,男方家还要请一位结婚不久的新媳妇去接亲,临去时还要带些核桃之类的东西,到女方家后先把核桃之类的东西撒到院子里,乘人不注意时赶忙到客屋吃饭;之后,陪同新娘上车。

女方家一般在结婚头一天要设宴款待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来的人一般都要给新娘送衣服、袜子、鞋、毛巾被、布料和钱,回民管它叫“填箱”。结婚这天上午,姑娘要洗大净,这叫“离娘水”。要绞脸,用交叉的线绞掉脸上的汗毛。

梳妆完之后,要穿上红色的棉袄,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要穿上,这叫“厚道”,主要是讲究吉庆,如果穿得太薄,则认为是“薄情寡意”,头上要搭上一块红绸子或红纱头巾,将新娘的面孔盖得严严实实。然后从近邻和亲友中请几位上有老、下有小、夫妻和睦、儿女双全的人去送亲,回民也叫吃“宴席”。在送亲途中,若遇其他娶亲人马,新娘子要互相交换腰带,以防“冲喜”。

接亲车快到男方家大门口时,新郎要由姐夫带上跑步迎上去,围着接亲车转一圈,故意碰一下车,这叫“撞亲”。到大门口时,恭贺新喜的人要自动排成两行,迎接新娘和送亲的宾客,并向来宾道“色俩目”问好。

然后将宾客安排到客屋先喝茶、入席。男方家还要从新房门口到大门口,铺上红毡或毛毯子,没有条件的,新娘的哥哥或舅舅要抱着新娘走进洞房。无论如何,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土的。同时,将新娘的陪嫁物和箱子也抬进院里的桌子上,待男方家给了开箱钱或搭门帘钱后,女方家陪新娘的嫂子或新郎才揭新娘头上的“搭妇巾”。

(五)念“尼卡哈”及其他

当新娘子人了洞房,送亲客人进屋后,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设一张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证婚人和父母亲,地下铺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听阿訇的教诲,阿訇宣读《古兰经》有关片断,再用汉语作一番解释。

其大意是:结婚是成人的标志,是夫妇做人的开始,从此做人应尽种种责任;要严守教律,孝敬父母,待人谦虚,主持家务,奉公守法,上进求学等。然后阿訇面对证婚人问新郎:“你愿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则应马上表态。再问新娘:“你愿意嫁给他吗?”新娘如表示愿意,阿訇就宣布,从今天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告新郎、新娘互敬互爱,白头到老。

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准备人洞房时,教长或家长将早已准备好的果子、糖、枣子、核桃、花生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为感谢真主赐给的良缘,祝新郎、新娘长生到老,早生贵子。有些地方新人人洞房时,将喜枣、喜糖等撒向围观的群众,以表示喜庆的施舍,众人皆从地上抢着拣,回民把撒喜也叫撒金豆。

这种撒喜的习俗早在元末明初就已盛行。据《清源全氏族谱》“丽史”篇载,“西域回回那兀呐,选民间女子入其室,为金豆撒楼下,命女子攫取以为戏笑”。可见过去有些富商是用真正的豆粒黄金来撒喜,后来劳动人民因没有黄金,就用自己喜爱的枣子、糖、花生、核桃等来代替。

撒喜以后,开始耍新郎,不能让他随便进洞房,新郎一般要请姐夫等人保驾或掩护,准备冲进洞房。如不慎被恭喜的人挡住了,要将锅底黑粉、墨汁等往新郎面上抹,直到抹成“黑包公”时才放进洞房。有些地方不耍新郎耍公婆。

当新娘人洞房后,众乡亲把公婆簇拥到院子里,耳朵上挂两串红辣椒,头上戴上破草帽,脖子里挂一个铜钟,反穿皮袄,倒骑毛驴,在众人的逼迫下,让公婆骑上毛驴转圈圈,逗笑话。回族群众认为,结婚三天没大小,不耍不热闹。山东泰安和曹县的回民婚礼习俗也很有趣,新娘子在媒人带领下,和婆家所有的亲戚见面,新郎拿着墨碗随从,新娘见一位亲戚,用毛笔在他脸上画一下,谁的脸上画得最多,谁就最受新娘尊敬。

有些地方当天晚上的晚饭由新娘做长面,以示茶饭水平。吃过晚饭,开始闹洞房,大家民主推荐一位能说会道、幽默风趣的人当司仪,出点子,串节目,新郎、新娘在威逼和笑声中表演夫妻共啃一块糖、说绕口令等各种节目。

闹房结束后,新郎、新娘要交换礼品。新郎要给新娘送一个装着20元或50元钱的小红包,新娘给新郎送一个红布蛋蛋或“针扎子”,表示恩爱夫妻、同甘共苦、永不分离。新郎还要问新娘是否懂得伊斯兰教的最基本教义,如答上,才能度蜜月,答不上新郎表示再教授,新娘要乐于接受才行。

第二天拂晓,新郎的嫂子要将热水和汤瓶放在新郎、新娘的屋门口,新娘、新郎都淋浴。吃罢早饭后,新郎的奶奶和其他人,要领着新娘认婆家大小。有的地方新娘三天不出门,到第四天才开始认大小。认长辈时,新娘要长长叫一声,长辈要响亮地答应一声,然后要略表心意,给新娘见面礼物或钱,以示纪念。

(六)表针线

回民也叫摆针线,一般都在结婚的当天下午或第二天上午举行。

摆针线,过去是为了看新娘子的针线活做得如何,将她未过门时给公婆做的鞋、丈夫的衣服、绣花枕套、荷包等一一展示出来让众人欣赏。同时,选一个才思敏捷、能说会道的人即兴编词演说,夸耀称赞和渲染,向众人们介绍新娘是个心灵手巧、精明能干的人。

现在摆针线,主要是众人看看娘家给新媳妇陪嫁了什么东西,男方家给新婚夫妇购置了什么家具、电器以及生活用品。当摆针线仪式准备好时,男方家选请一位说客,赞扬女方家买的东西又多又好,心实礼厚。

说完赞扬词,说女方家把金山一样的一口子人送来了,还陪这么多东西,我们顶恩不起,向女方家亲戚道“色俩目”。

女方家一般也要请说客,回敬男方,渲染夸奖男方家富裕大方,给后代安置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好家庭。如平罗县回族妇女马风兰说过一段《表针线歌》:

有的说完表针线歌,还要替媒人、厨子说一段,赞扬他们的功劳。

(七)回门

婚礼后三天或七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亲属。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准备,款待女婿女儿。宁夏固原、泾源等地的回民习惯用鸡腿来款待重要客人和亲友。除此以外,新娘家亲戚还要一家挨一家的请新郎、新娘吃饭,并给新娘回赠礼物。回门的当晚,新郎要赶回家中,新娘一般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后再由娘家人送回家或新郎自己来接回家。

穆斯林对婚姻也有种种禁忌。禁止与直系亲属、舅表兄妹、姑表兄妹结婚;妻子在世时,不能同小姨子结婚,当妻子死掉或离婚以后才可以。姐妹二人不能做同一个人的妻子。穆斯林男女不能与印度教徒接户,除非对方已改信里伊斯兰教。但是,穆斯林男子可以与基督教、犹太教的女子结婚。相反,穆斯林女子不能与上述教徒男子结婚。一般北印度、特别是印地语地区较为严格

2、开始也是结束,穆斯林之圣纪节

伟人的出生总是被推崇者所熟记,就像穆斯林的穆罕默德的诞辰,就演变成了穆斯林的一个大节日,穆斯林们在这天歌颂穆罕默德。本期穆斯林节日带你去了解一番穆斯林的圣纪节,生日快乐!穆罕默德。

圣纪节,亦称圣忌节,阿拉伯语称“冒路德”节,相传,穆罕默德(约570一632年)的诞辰和逝世都在伊斯兰历3月12日,穆斯林为纪念先知穆罕默德复兴伊斯兰教,遂在他诞辰和逝世的这天举行宗教集会,后逐渐演变为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之一。节日活动通常由当地清真寺伊玛目主持。届时,穆斯林沐浴、更衣,穿戴整齐,到清真寺礼拜,听阿訇念诵《古兰》启示,讲述伊斯兰历史和穆罕默德复兴伊斯兰教的丰功伟绩。

节日由来

相传,先知穆罕默德于伊斯兰历纪元前五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571年4月21日)诞生于阿拉伯麦加古莱什部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取名穆罕默德(受赞美的人),号艾敏(诚实的人)。伊斯兰历第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632年6月8日)病逝于麦地那,终年63岁。

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历三月十二日,故中国穆斯林习惯将其诞辰与逝世合并纪念,统称“圣纪”或“圣忌”。国外穆斯林一般只过“圣纪”,即诞辰,而对忌日则知之甚少。

节日主要内容

穆斯林们重视圣纪节日,只为纪念使者先知,歌颂穆罕默德美德和历史功绩,不忘他所传达的《古兰》教诲。所以这天的集会主要以讲述伊斯兰历史、回顾先知事迹、诵读《古兰》经为主;为确保讲述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一些西亚国家穆斯林群落往往在这一天要请当地着名历史学家和宗教学者开设学术讲座,以示慎重和虔诚。

中国穆斯林讲述先知历史事迹主要由当地清真寺开学阿訇承担,其内容一般比较浅显粗略,缺少学术内涵。中国穆斯林的纪念活动主要以诵读《古兰》、朗诵赞美先知的诗篇和聚众食饮圣餐为主,俗称办“圣会”。

办“圣会”的费用通常由清真寺从其自身相关收入中列支,但当地穆斯林在参加圣会时常常要向清真寺馈赠一些食物和资金,以弥补清真寺费用之不足。

中国境内的穆斯林多为伊斯兰逊尼派教徒,逊尼派穆斯林的圣纪节日是伊斯兰历3月12日,而什叶派穆斯林的圣纪纪念日则是3月17日。相传先知穆罕默德生前常常在自己出生的日子(星期一)进行斋戒,但逊尼派穆斯林过圣纪节并不斋戒,而是准备丰富的食物和宏大的场面以示纪念,这是与什叶派不同的地方。

3、宗教详解:女性穆斯林为什么戴头巾

阿拉伯女性头上要裹着头巾,全身还要用衣服抱住,不能露出一丝皮肤,这是阿拉伯民族特有的习俗,这也间接说明了女性权限底下。伊斯兰教的女性戴头巾这样宗教习俗,但这跟阿拉伯并不相同。那么女性穆斯林为什么戴头巾呢?本期伊斯兰教文化为你揭晓。

穆斯林妇女蒙面纱并不是歧视妇女。“面纱”或伊斯兰服饰被西方人引证为是伊斯兰法律压迫妇女的“最好证据”。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穿着习惯。我们不妨从下面一些文字来慢慢分析。

面纱的存在一个简单的原因是阿拉伯人生活与沙漠,面纱是遮挡风沙之用,而伊斯兰教最早兴盛于阿拉伯,故此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面纱可以保护妇女避免不必要的骚扰。“面纱”并没有降低妇女的人格,反之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并保护了她们的贞洁。

在伊斯兰传播于阿拉伯之前,阿拉伯人曾鄙视妇女并活埋女婴。是伊斯兰的复兴改变了妇女的状况,赋予了她们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并期望她们能保持她们的地位。《古兰经》在经文中阐述了“面纱”对妇女的重要性,因为人们会视那些用“面纱”遮盖羞体的妇女为贞洁的,正派的,并且它也会保护她们免遭骚扰。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两个孪生姐妹的漂亮程度不分上下,同时走在大街上,其中一位以伊斯兰“面纱”为服饰,即全身除脸和手部外都被遮盖着,而另一位则穿着西方服饰,如迷你裙或超短裙。这时候附近的角落里有个流氓或恶棍正寻机调戏女子,那么两姐妹中那一个将遭到他的戏能和骚扰?是穿着伊斯兰服饰的?还是穿着迷你裙或超短裙的那位?很自然,他将调戏穿着迷你裙或超短裙女孩!因为这样西方的服饰是在直接邀请异性来调戏和骚扰。因此,古兰正确地指出了“面纱”可防止骚扰。

西方社会称已提高了妇女地位只是一种谬论!西方“妇女自由主义”之论谈只不过是对妇女身体进行开发利用的掩饰形式罢了,让她们越穿越少,越来越露,这是在保护妇女么?其次,反而更进一步是贬低她的灵魂,剥夺她的尊严。西方社会宣称他们提高了妇女地位,然而对照之,我们看到的是使她们因为过度放纵堕落成他人的姘妇,情妇和‘交际花’的实际情况,她们仅仅是欲望发泄者和性市场经济人手中的工具,而只不过是以“艺术”和“文化”的彩色屏幕隐藏真相而已。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戴面纱并不是歧视妇女,而是保护妇女的尊严。

4、穆斯林节日有哪些之白拉台夜

伊斯兰的节日,基本上都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也都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穆斯林们在过节的时候,也是在巩固和强化自己的信仰。今天的传统节日就要为你介绍这样一个穆斯林节日——白拉台夜。

白拉台夜,即白拉提夜,是阿拉伯语layl─barat的音译加意译,波斯语则称shab─barat,意思都是“忏悔之夜”,也称为“赦免之夜”,指伊斯兰教历8月15日夜。相传,这一夜将更换人们功过言行的记录卷,因此,此夜又称“换文卷夜”。

关于白拉台夜,又有传说安拉在这一夜亲临第一层天,大开恕饶和怜悯之门,凡悔过自新者必获赦免,故又称“恕罪夜”。而那些即使礼了白拉提拜,还是无法获得真主的宽恕的人,共有十种,他们是:

1、玩弄邪法之人。

2、求签卜卦之人。

3、作奸犯科之人。

4、经常酗酒之人。

5、收取高利贷者。

6、忌恨他人者。

7、沽名钓誉之人。

8、不遵孝道之人。

9、拨弄是非之人。

10、隔绝近亲之人。

按伊斯兰传统,为表示思过求新,以纯正的“伊玛尼”(信仰)迎接明天,穆斯林群众在白拉台夜,要齐聚到清真寺,一起诵经、礼拜、祈祷,有的人还要在次日斋戒一日,求安拉赐福。据说,一年的恩惠和平安吉庆,都是在白拉台夜写定的,因此千百年来,穆斯林一直十分重视这个夜的功修与祈祷。

呼和浩特的回族从先辈中传承下一个习俗,即在伊斯兰教历8月15日的前半个月内,要请阿訇到家“过乜贴”诵经,乞求安拉赐予安康太平,并祈饶恕诸亡故者,称之为“传白拉台”,这个习俗至今保持着。

5、宗教解答:穆斯林如何对待春节

前段时间撒贝宁结婚的消息可以说是席卷了整个网络,小撒同学也可以说是一个正宗的回民。在我们的印象中回族与汉族是不可以通婚的,除此之外每年的春节期间,穆斯林又是怎么度过的呢?那么,本期一起让宗教文化给你解答吧!

可能感兴趣》》穆斯林斋月的由来

伊斯兰过年又叫过春节,春节俗称年关,是阴历旧年的结束,新年的开始,但是在这里边却掺杂着大量的迷信色彩。如压岁钱,在春节当天,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又叫“压祟钱”。因为他们诚信这样可以避邪。

依照伊斯兰教法规定,如果做了汉族的过年习俗,并诚信这些是真的,就违背了穆斯林认主独一的伊斯兰信仰,犯下了“库夫尔”(迷信),从而丧失了宝贵的伊玛尼(信仰),背板了伟大的真主。求伟大的真主护佑我们!阿米乃!

纯真无邪的孩子视自己的父母为第一老师,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但孩子看到父母欢天喜地的随着汉族同胞过年,放鞭炮、给压岁钱、亲人之间互相拜年的时候,在他们心中就有一种认可。

父母的这些行为就是伊斯兰的内容,就是回族人的生活礼仪,从而他们就会沿袭并继承,而这些孩子们在教门方面就会越走越远,最后迷失方向。所以,穆斯林不能以汉族同胞的方式过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驱鬼迎神的节日,是宣扬多神论,穆斯林不应该过春节,但是也应该刻意抵制,应该利用这个假期抓紧学习穆斯林教义。

这一天我们都跳不过去,因为我们不可能把它从日历上涂抹掉,所以,我们要用一种特殊的思想和方式来度过不是穆斯林节日的节日。春节期间,工厂、学校、机关都陆续放假,亲人、同事、朋友都有了空闲的时间,有了难得的相聚机会,这给穆斯林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这样大家聚在一起畅谈教门,谈论人生,彼此沟通。

春节是中华民族驱鬼迎神的节日,是宣扬多神论,穆斯林不应该过春节,但是也应该刻意抵制,应该利用这个假期抓紧学习穆斯林教义。

点击查看 起名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