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人春节吃什么过节_福州春节吃什么过节
文章目录: 1、南通人春节吃什么过节 2、福州春节吃什么过节 3、宁波人春节吃什么过节 4、南通春节习俗,你知道多少 5、猜你喜欢: 1、南通人春..
中国人最会吃,什么事都喜欢在饭桌上谈,在全年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期间,当然也少不了吃。在南通,过年前,家家户户就都开始张罗着准备春节要吃的食物,以便能开开心心过个好年。那么,南通人在春节究竟要吃什么呢?
蒸糕做馒头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这是因为该月在古代是打腊祭祀的月份,又是新旧交接的月份。《风俗通》载:“腊者猎也,言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月初八,人称“腊八节”。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生日,寺院有供腊八粥之俗,后传至民问,沿袭至今。北方民谚“过了腊八就是年”,故民间又有“送信的腊八粥”之说。人们吃了腊八粥,过年的气氛就渐趋热烈了。
在南通,过年的第一个高潮是蒸馒头蒸糕。每当腊月,四乡八镇的农家,纷纷忙于晒糯稻,扬小麦,磨屑,换面粉,准备开“蒸”(读去声)。磨坊里,擂捶声声,整夜不息。“村村都向磨坊跑,米麦车推或肩挑。磨屑归来忙整夜,麦蒸馒首米黄糕”(刘瑞庭:《听读山房诗钞》)。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当年南通人年前忙碌、兴奋的情景。乡间一般几家或十几家相约聚于某户,各自携带柴草,轮流作业,以充分利用热灶热笼,节省燃料。城镇居民原科自备,加工大多委托点心店代办。这种家家户户、兴师动众、半夜三更蒸制糕馒的风习在南通极盛。
南通人蒸的年糕俗称大糕,每“蒸”四十市斤糯米粉,适当拌水,一层一层撒进方形蒸笼,让水蒸汽穿透蒸熟。上下各有两薄层染以红色,落笼时,糕色雪白,两头各有两道鲜红纹路,红白鲜明。按开切大小,又分“方糕”、“水巾糕”两种。待糕面吹干硬结,人们将其浸入矾水,可防开裂生霉,也有人切片晒干,谓之“糕干”,能长期保存,供日后蒸、煮、炒、炸食用。
南通人蒸馒头,除有馅的“堆心馒头”外,还有无馅的“实心馒头”以及又长又大的“笼糕”(俗称“黄猫儿”)。堆心馒头一般以咸菜肉丁、萝卜丝肉丁虾米、豆沙脂油白糖为馅。外面点上不同数字或不同形状的红点,以示区分。“黄猫儿”落笼冷透,切片晒干收藏,即所谓“馒头干儿”。还有人家将馒头装进酒坛,以布扎口,涂泥密封,亦可保持相当时日不开裂、霉变。
年节期间,糕、馒是家庭和待客的主食之一。在农村,过去春节过后便是青黄不接的春荒,“糕干”、“馒头干”可补粮食之不足,作度荒之急需。到收麦莳秧时节,取来稍加蒸煮,即可随时食用,方便耐饥,节约时间,有利生产。从前农民上城办事,舍不得花饯住店买吃,往往是带上一包馒头干儿,饥饿时就近讨点开水冲抱,填饱肚子了事。笔者儿时去狼山“远足”(春游),常见郊县农家子弟以此物作为餐点。事过数十年,现在的城市孩子吃惯面包、蛋糕,恐怕已很少有人知其为何物了。
如今城乡经济均已好转,但南通农村仍然保留着过年蒸馒头蒸糕的习俗。即便是城市居民也总是在年前购买糕馒存放家中。因为糕谐音“高”,馒头象征“发”。高升发财,寓意吉祥,此乃人心所向。南通有首旧民歌唱到:“没有蒲包卖的什么盐,没有馒头过的什么年?”可见,在南通人的心理上,馒头、糕同“过年”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腌鱼肉风鸡
从前,不少人家在年前要腌制咸鱼咸肉,风干鸡鱼,原因是腊月里天气干燥寒冷。腌腊食品可以保存,经久不坏。
腌鱼肉。方法是挑选瘦多肥少的猪腿板,坐墩,或肉质较厚的花鱼(鲤鱼)、青鱼,先剖肚,取出内脏,不刮鳞,不洗。用炒黄的花椒盐里外反复擦抹,然后盛入缸盆,压以重物,使水份外渗,咸味内透。出卤后捞出,悬于通风处晾干,再重新投入卤内,如此三数次,腌制即成。取出悬于屋沿下,避免日晒雨淋。腌制的咸鱼肉,或用于春节家常佐餐,或应付突然来客,或留着春日蒸煮,或作为端午囊咸肉棕子。富家大户多者一次腌上几缸,挂满檐前。贫苦农家买不起大鱼大肉,便腌一两只猪头,人们美其名曰“元宝”。除夕之夜全家吃元宝肉,或红烧粉丝,或配煮笋干。粉丝根恨长,竹笋节节高,在难得开荤之时不忘讨个吉庆。腌龟多取花鱼,青鱼为次,同样是取“吉庆有馀(鱼)”、“鲤鱼跳龙门”之意。
除盐腌鱼肉,南通人还爱风鸡,风鱼。风者,封制风干也。将大雄鸡,大花鱼剖肚取脏,鸡不拔毛,鱼不刮鳞,更忌水洗,然后擦透花椒盐,再以稻草绳密匝捆扎,挂于檐下风干。这种制法的食品,盐味轻于咸鱼肉,且有一种特殊的干腊浓香,是佐餐下酒的乡土佳肴。
旧时,农村为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乡人平时省吃俭用,每逢过年杀上一只猪,又舍不得一下子吃掉,便以盐渍法加以保存。农家多鱼塘,冬后“起塘”,除出售外,自留一点,为“细水长流”,也腌成咸鱼存放。南通近海,自古为著名盐场,腌制食品,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至于风鸡、风鱼,似为古代腌腊通风,历史更为古远。
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是大陆地区距离台湾省最近的省会城市。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也保留了许多的精神财富遗产。这都是福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期小编就带你去看看福州春节吃什么过节。
团圆饭的菜品丰富,主要也是鸡鸭鱼肉,还有福州传统美食年糕和米果,以及做成如太极一样的芋泥,寓意着来年年年高升,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而到了除夕夜零点的时候,开启大门(而开门者需为一家之主,一般是父亲,希望他在新的一年中能够给大家带来吉祥和福缘)这又称为开正。同时焚香点烛,祭拜天地,家神和祖先,并燃放鞭炮,既表示新年的开始也代表祈求幸福与吉祥。
最近几年都流行吃火锅,方便简单,也足够火热。福州过年反正不会自己包水饺吃。一般都是一个火锅,几盘小菜,比如醉排骨、荔枝肉、炸春卷、清蒸鱼什么的,火锅配料也都是海鲜为主。
少不了两种食物: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点。
春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当然除了亲戚朋友聚在一起聊天、拜年,过年最离不开的还是一个“吃”字。我国南北方的过年习俗就各不相同。而且每个地方的习俗也是完全不同的。本期小编为大家介绍宁波人的春节,宁波人在春节吃什么?
所谓年糕就是取年年高的意思,所以宁波人到了过年的时候是要吃年糕的,同时宁波的年糕与别处又不同,称为水磨年糕。口感细滑有韧劲,不论是常时间煮和切成薄片炒都不会有含糊的口感,所以很多久居海外的宁波人常常很怀念宁波水磨年糕,然别处买的都没有正宗的口感好。
现在叫的上海白年糕就是宁波水磨年糕。商业做法:精选当年新米(糯性粳米,少量糯米)加水磨成米浆,蒸熟后机器挤压成条。口感糯、软、滑、很筋道。
而在旧时宁波人过年年糕的做成是一件十分隆重的事情。孩子们是早已知道父亲将做年糕的米浸泡在水里了的,浸泡几日的米才能磨成细腻的米粉。原来到了二十五六家里的男人们便会将浸泡好了的米洗干净,用水磨磨成粉,蒸熟。
接着便开始最重要的仪式搡年糕。庭院里会摆上一个石头雕成的大臼,配一个木柄石制的捣捶。孩子们会欢快的围在一边等待父兄们将蒸熟的粉放入臼内捶捣,这便叫搡。
搡年糕搡的越透,年糕就越有韧劲,半天后年糕粉团便有了,女人们就会把年糕揉成条装,按上红印。而孩子们是等不到那时的,老早就向哥哥要了搡到一半的粉团捏在手里边玩边吃了。
你可能会喜欢:
徐州的腊八节怎么过
解惑:春节为什么吃春卷
四川春节吃什么:香肠和腊肉
过小年为什么吃灶糖,吃灶糖的由来
几乎每年的春节都是小孩子最期盼的节日了,因为除了热闹合家团圆。对于小孩子来说当然就是收压岁钱了。
但是越长大我们越来越发现似乎对过年少了童年时候的期盼。
对南通文化感兴趣的你,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南通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除夕
一年的最后一天夜头叫除夕。在段玉裁《说文》中,“除”条里这样说:“凡去旧更新皆曰除”。“夕”者傍晚。所以旧岁的最后一天又称“岁除”、“大年夜”,俗称“年三十晚上”。南通人就叫它“三十夜子”。要是碰到“小年”(没有腊月三十的年份),腊月二十九也叫除夕。
在二千六百多年之前的周代,我国民间就有“岁终举行驱傩”的风俗。据《周礼?夏官》中记载:“方相氏……率百隶而时傩,以索室趋疫。”这就是除夕活动最早的记载。《后汉书?礼仪表》也有:“先腊一曰大傩,谓之‘逐疫’”的记载。而把这天子叫“除夕”是在东汉。东汉应劭写的《风俗通义》卷八“桃人苇茭?画虎”上有:“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是“驱邪求福”的意思。到了晋代,开始有了除夕“分岁”、“守岁”的说法,同时也开始了祭祀祖先的习俗。到南北朝的时候,又增添了祭神的习俗。到了唐朝又有了饮宴、庭燎、铜刀刻门和点水盆灯的风俗。
宋代度岁成为了年终大事,有“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佛”等习俗,以祈祷新岁之安。明朝时,除夕的风俗又有所发展,《帝京景物略》记载:“五更焚香楮,迎新灶君下界;插芝麻秸于门檐窗台;门窗贴红纸葫芦;夜以松柏杂柴燎院中,悬拜祖先影像;全家聚坐食饮;守岁。”清朝又增加了向尊师亲友辞岁、盥沐后祀祖祀神、阖家团拜、更尽分岁、散黄钱金银锞锭、吃荤素细馅水饺、坐以待旦,以兆延年等风俗。清朝通州人李懿曾写的《望江南?通州好》词里头也有一首,就是写当时南通除夕时的欢腾和忙碌。
压岁钱
小时候蛮欢喜过年的,因为过年有新衣裳穿,吃的东西也比平常多,还有一桩特别欢喜的事,是过年有得压岁钱拿,爷娘要给,爹爹奶奶要给,外公外婆也要给。好像这个风俗不仅不曾得断过,反而越给越多了。我小时候也就只拿角把两角钱,现在没有张把两张大团结好像不得去,就连才会说话的小伢儿都会得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压岁钱又叫押岁钱、压祟钱、压胜钱,是汉代起的头,汉魏六朝的时候开始流行的。据王黼《宣和博古图录》载:钱形长而方,上面龙马并着,俗谓佩此能驱邪镇魅。因为“岁”和作祟的“祟”同音,压岁就等于压祟,所以叫压岁钱。过去的压岁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钱币,而是为了带了身上戏戏、看看而专门铸就的和钱币差不多架子的东西,是当吉利物品或者是避避邪用的。有的在钱币正面还铸了有“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这样的吉祥语;背后还有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等的各种图案。
明朝和清朝时的压岁钱,大多是用红线串起来的。清朝人富察敦崇写的《燕京岁时录》当中就有记载:“以彩线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给小孩子的压岁钱,南通人叫压金钱,这个“压岁”不是叫你不长,而是叫你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地成长。
开始用市面上流通的钱币做压岁钱的是民国以后。那时候长辈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给小伢儿,叫百岁钱,寓意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就用大铜钱,给的数目是“六”或者是“六”的倍数,这个是取“六六大顺”的意思;后来又改了用大红纸包一块大洋,是财源茂盛、一本万利的象征;等用了纸票子之后,压岁钱也就不用大洋改了用纸币,不过是要联号的。因为“联”与“连”又是同音的,这就意味子子孙孙要“岁岁发财”、要“连连高升”,大概发明“红纸包”这个词和用联号新票子的讲究,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贴门神
贴门神是中华民族古老的风俗,尽管现在大部分的人家已经不贴门神了,但作为子孙后辈,也要晓得晓得过去贴门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日前,我采访了南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名誉主席张自强先生,请他来说说南通的门神。张老是离休干部,也是专门研究南通民俗的专家。
据说在唐朝的时候,皇宫里头面经常舞鬼、闹皇宫,皇帝佬儿没得法子,就请了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个人来站门岗,从此之后皇宫里头就安顿了。时候长了,总不能叫这两个大将侭是站撒,于是就请了个画人像的画师,照他恁两个人的架子,画了画儿往门上格恁一贴,居然也就一样的安顿了。不过,照这架子老是画总也不是回事情,到了宋朝的时候,就有人发明了先把人儿刻在木头板儿上,转来再印刷,这个应该就是木版年画的初级阶段。
再后来有人要想印彩色的,聪明的人就想了法子再多刻几块板子,分门别类来印几种颜色,现在叫套色。还有的人为了开出的脸更像点儿、更漂亮点儿、更好看点儿,就在印好的画儿上,再勾下子、再描下子。例如像有的画儿,伢儿脸上用红笔这恁勾下子,画儿就既有木版的风格,又有手勾的成分,这种年画既好看又实用。到了明清时期,南通这块地方印门神已经基本上用木版。全国的木版年画出名的地方很多,例如北京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山东的潍坊、河南的朱仙镇、四川的绵阳。而我们南通的木版年画是单线,无论内涵、色彩和其它地方不大相同,这就是江海文化的特点。
照南通的民情风俗来讲,过年的时候,基本上不问城里和乡下,老百姓要图顺遂,要想发财,都要贴门神。所以过去说利市的到人家门上刬是说:“陈年不来新年来,老爹家里大发财。两扇金门左右开,红绿招财贴起来。左边贴的是秦叔宝,右边贴的是尉迟恭。斗大的元宝滚进来,发财大发财!”虽说是说的个利市,是个口话,实际上反映了大家对贴门神的一种心理期盼和图顺遂、想发财的一种心态。
拜年
过新年基本上家家户户要贴春联,这也是我国民间过年的一种普遍的风俗。门上贴副新的春联,显得多喜庆呀!以前的春联刬是写在红纸上的。现在市里的一些有名的书法家,还到社区去为居民写春联,是大受欢迎呀。要是请不到人写也不要紧,新华书店有现成的卖,还侭你拣。
春联,又叫对联、楹联、门联,南通人喊的是贴对子,相传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它还与桃木板上画门神的“题桃符”有关。西汉时期,每逢“过年”,大家总要用两块七八寸长,一寸多宽的桃木板,在上头刻或者画上神萘、郁垒的神像挂在门旁边,有的是写除祸祈福的吉祥语。据《六帖》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的时候,开始有人在桃符板上题写联语。据《宋史?世家?西蜀》中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但正式命名叫春联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据陈去瞻《簪云楼杂记》中记载:“帝(明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这个朱元璋不但下了旨,他还亲自为礼部尚书陶安撰写了一副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之后,朱元璋又在京都微服私访,看见一个阉猪子的人家不曾贴春联就问原因。阉猪子的人说他不会写,也请不到旁人代写。朱元璋就赐书了一副春联,上头写的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哎!这副对联写得是既形象、又生动,太好了。从此以后,贴春联就成为了一种民俗,而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除夕收债
从前在过年之前,特别是三十夜子的事最多。
现在到饭店里吃饭,一般的单位总是“签单”,其实这在过去叫“赊帐”,又叫“挂帐”,意思就是聚聚多结个总帐,省得零打碎敲的烦神。从前住了在城里的富户、地主或者是有头有脸的,买个粮食、绸布、南北货、烟、茶什伲的,甚至于连看病吃的药总欢喜赊个帐;而店里头图多做点儿生意,也情愿这么做,两相情愿,这个就叫“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捱”。
从前大凡是在过了正月初五财神日子,或者正月十八落灯以后开张营业的时候,店里对老主顾就要开出一个折子,送到挂了账的人家的门上去。南通人把这个折子叫它“金折儿”,相当于现在的记账卡。“金折儿”是用厚纸做的、蛮长的条儿,可以摺起来,拉开来就像个手风琴的风箱。有“金折儿”的人,不管什伲时候都可以到店里拿货,给点儿钱也可以,一文不给也没事,反正每笔帐刬记好了的。到了端午、中秋、冬至三个节序的前几天,店里就要开帐单儿上门来收钱,赊帐的也是可交可不交,但是不作兴拖到年后的。碰到守信用的还好说,碰到有些不还钱的痞子户也蛮头疼的。店里一想,要是今年子收不到,明年子就变了陈欠,就更加难要得家来,所以在三十夜子,街上就有收帐的人拎着个灯笼,上头还写明了各家的店号,满街的跑。有的人家虽说连跑了几趟,还总算不错,收到了;还有的,就是你坐等到天亮,还是“薛人贵的袍子——白跑(袍)”。
初一种田
从前正月初一是不着兴出门的。其实不出门也是说说而已,恐怕只是说不跑亲眷,不走动,要是大家关门闭舍连门都不出,街上冷冰干僵的连一个人都没得,这倒好戏子的哩!
正月初一城里的人可以不出门,农民非但要出门,而且还要种田。在以前的南通农村,正月初一一大早,当家的就要起来了,做什伲?掮把锄头,到自己家里的田头地角上这里锄锄,那里锄锄,这在当地就叫“种田”。
“种田”也是一种风俗。农民是怎样教育自己子孙的呢?他们说,种田人和街上人不同,街上人可以定定神神呆了在家里不出门,而我们就是靠种田过日子的,种田是我们的饭碗根,不种田哪有饭吃?再说,没有乡下人的屁股颠,哪有城里人的烟囱里冒青烟。人勤地不懒,只要种田的人手脚勤快点儿,起得早,也不要怕带夜,有句老话叫做“起个早抵半工”,就是这个意思。正月初一“种田”,就好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在起早,天天在种田。当家的为子孙做了个样子,后辈就要好好的学,在新的一年里头,做好田场生活,把田种好了。难怪清朝道光年间的南通人周应雷在《渔湾竹枝词》里这样描写农民:
乡下农人不息耕,长街曲巷有书声;
书声难入机声里,不听丝弦与管笙。
财神日子,正月初五
民间传说是财神菩萨生日。过去菩萨的生日,大凡只有吃斋念佛的人才晓得,现在好像大家刬懂的。特别是一些开厂、开店和做生意的分外敬重,哪怕是新村里头一爿小小的杂货店,也一定要大放爆竹,大宴宾客,既谢了菩萨又谢了人。门上贴的对子也总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总希望能得到财神菩萨的保佑。从前这种风气还要厉害,在《海门竹枝词初稿》里,就有民国时期海门籍南通人黄贤写财神日子的诗:
三牲纸马祭财神,祭罢财神请客人;
允了东邻西又约,恨无异术学分身。
现在有些饭店里还供的财神菩萨,也有供的关公。为了火烛小心,现在不用明火,刬是点的电蜡烛灯。这是因为广东改革开放得最早,那里靠香港近。香港那里的迷信蛮厉害,从电影、电视里都可以看得见,连警察局里都供的菩萨!后来生意经慢慢地传到了我们这里,迷信的一套也就跟着一齐传了过来。其实好多人也不一定信,看见大家在弄,自己不弄又不好,说穿了也只是一种心理安慰。
文章目录: 1、南通人春节吃什么过节 2、福州春节吃什么过节 3、宁波人春节吃什么过节 4、南通春节习俗,你知道多少 5、猜你喜欢: 1、南通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