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河洛大鼓曾经的辉煌与来源_河南中医药文化的辉煌历史
文章目录: 1、河南河洛大鼓曾经的辉煌与来源 2、河南中医药文化的辉煌历史 3、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河洛大鼓 4、河南大鼓《回龙传》剧情介绍 5、河南艺苑..
在河南的曲艺文化中,不光有信阳民歌还有河洛大鼓,河洛大鼓主要的表演形式就是能够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一种传统音乐。河南大鼓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的河南文化为您带来河南河洛大鼓曾经的辉煌与来源,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清光绪末年,河南洛阳一带演唱洛阳琴书的艺人与南阳的鼓儿词(又名“单大鼓”)艺人合伙演唱。他们结合以后,互相吸收融化,在洛阳琴书唱腔的基础上吸收了鼓儿词的曲调,废弃了老式扬琴和八角鼓等乐器,改以坠琴、三弦、四胡等伴奏,以书鼓、月牙钢板击节。由于曲调新颖动听,受到群众欢迎,逐渐流传到河南各地,并继续吸收了河南坠子、山东大鼓等演唱艺术,形成了一种新的大鼓书形式。主要唱腔有“平板”、“悲平板”、“小数板”、“五字垛”、“飞板”、“凤凰三点头”、“滚口白”等,而以“平板”为基本曲调。平板是包括起腔、落腔的一个严整的曲体,六句为一段落,长于叙述,腔调多为半说半唱。
河洛大鼓板式灵活,除平板外,还有带伴奏的散板韵白,以及紧板、垛板,紧打慢唱的飞板等。有长于抒情、节奏平缓的曲调,也有适于表现高昂激越情绪的曲调。着名艺人张天培吸收河南坠子唱腔、唱法创造的“天培调”具有独特风格。传统曲目多取材历史故事,长篇有《双鞭记》、《温凉盏》等;中篇有《双锁柜》、《鸾凤配》等;短篇唱段有《取长沙》、《截江》、《打关西》等。反映现实生活的曲目有《焦裕禄风雪探茅屋》、《巧摆地雷阵》等
追其本源,河洛大鼓的第一代创始人有段雁、胡南方、李禄、吕六,特别是胡南方,他是偃师人,生于一八七五年左右,是清末秀才,家境颇为富有,然他抛开仕途,潜心艺术,自编自演,唱腔清越宏亮,书词生动别致,在群众中有极大的影响,为河洛大鼓的存在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第二代传人有张天培,陆明智、叶刺猬、刘林、三代传人有程文和、陈有功、崔坤、张明党、杨二会、吕发君等人。这是河洛大鼓书最为兴盛的时期。
他们的活动大约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不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成熟和完美的阶段,特别是崔坤先生,其表演沉实、生动、唱腔宏亮悦耳,其书词简捷、文雅,特别是对于长篇书目发掘改编和对于各种唱腔、道白的总结、归纳都超出了他的前人。四代传人有:段阶平、陆四辈、尚继业、张妮、王占标、张新有、牛会玲、李宏民等,其中张妮、尚继业、牛会玲都师承崔坤先生,不论是唱和书目都有极深的功力,李宏民主攻伴奏,是一代着名琴师。第五代传人有李新芬、黄金焕、韩淑珍等,他们都有极深的造诣。
在河洛大鼓传承过程中,先后出现过许多知名的艺人。第二代传人有“说书状元”之称的张天倍,在洛阳几乎家喻户晓;第三代传人程文和,享誉豫西,并曾代表河南参加全国首届曲代会,一曲《赵云截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赏;第四代传人段介平,以及原河南省曲艺团团长王小岳等,都曾独树一帜,闻名遐迩。逢红白喜事不请“响器”(吹打乐器)请“愿书”,是当地村民已沿袭多年的习俗。求一家平安请书叫“平安书”;娶媳妇请书叫“红书”;毛娃过生日待客请书叫“面书”;老人做寿请“寿书”;还有“挂鞭书”、“立碑书”等名目繁多的各种书场,河洛大鼓成了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所以当地从事河洛大鼓的艺人很多,鼎盛时期就有一、二百余人。
然而,近年来随着电视的普及,河洛大鼓的听众人数逐年下降,年轻人已无人听更无人学,特别是年事已高的老艺人大多已谢世,艺人只减不增,所以目前艺人已不到20人,年龄均在五、六十岁以上,并且大部分已不再从事表演活动,河洛大鼓的生存状况已跌入令人担忧的境地。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是中医的发源地,中医是华夏民族文明发展中的一大步,在历史上,河南的中医药成果对中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河南也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对于河南的中医药文化你了解多少?下面的河南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
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原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黄河中游地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平原广袤,土壤肥沃,河流纵横,为农耕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先民们在漫长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中,逐步认识自然,发现了能缓解病痛的动植物,从而产生了药物知识,有了医药活动,后来又发明了针法、灸法和外治法等。
留下了有关医药起源的传说。如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制医药”、“以疗民疾”,黄帝和岐伯、雷公等讨论医药等。到夏商周时期,“伊尹创制汤液”改变了人们的用药习惯,开阔了用药领域,使医药学知识不断得到丰富,治疗方法也丰富多彩。这为战国以后中医学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这些都充分说明河南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中医药的源头在中原。
中医药巨着诞生于中原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医学家把阴阳五行学说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古代辨证法思想引进过来,作为中医学的说理工具;把道家思想中的精、气、神等合理概念和摄生的论点,移植于到中医学并构成它的重要内容;儒家“仁义道德”思想中进步的内容,对发展医学伦理学有积极作用。
中医药学的经典着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药理论的形成。而这三部中医药学巨着主要是在中原地区完成的。唐代医家孙思邈,也曾长期在中原地区行医,着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方剂之大成,并收录了医圣张仲景有关伤寒的部分病证,使医学理论和医圣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可以说中医药理论在中原形成,中医药经典在中原诞生。
中医药科学发达于中原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成为后世中医理论之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原则,完备了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其所载方药被尊为经方,在唐代,《伤寒杂病论》就先后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在日本尤为推崇;《神农本草经》记录了药物学知识,提出了中药学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理论;张从正创立了攻下学说,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这些都对中医药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兴盛时期,其标志是医政设施的进步和完善。此时的医学重心在中原。北宋都城在开封,设立“翰林医官院”、“太医局”,还有保健或慈善机构,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起来。同时还设立“御药院”、“尚药局”、“医药惠民局”等专职药政机构。
宋代医家王惟一,发明并铸造了针灸铜人,经络腧穴一目了然,将针灸的临床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针灸学的发展,尤其是针灸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
中原大地历代名医辈出,人才荟萃,是对中医药学发展贡献最大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春秋战国至明末,史传中有籍可考的全国5000多位名医中,河南就有912人。最着名的东汉时期南阳人张仲景,开辨证论治之先河,被后世尊为“医圣”。
在古代河南省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大省,洛阳作为千古名都,千年沉淀下来的底蕴自是非常深厚,这也是洛阳人民的自豪,也是中国的自豪,其中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河洛大鼓便是其中一种艺术文化,但是你对河洛大鼓的了解有多少呢?本期洛阳文化为你解析。
河洛大鼓,河南汉族地方曲种之一,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当地人都称河洛大鼓为“说书”,至今在洛阳一带常把“说书唱戏”联在一起。
河洛大鼓的演唱艺术形式有十一种词牌,知名的艺人
河南大鼓又称河洛大鼓,河洛大鼓是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回龙传》又名《王华买爹》源于民间传说“王华买父”。原为山东老艺术家卢胜奎先生改编的山东梆子戏,杂糅了王宝钏等故事,后被豫剧移植,又分多种版本。随本期的大鼓书一起来了解下吧。
剧情简介(10回版+8回版):
大宋四帝仁宗年间,八王赵德芳与狄后苏州游湖,归途中狄后生产一奇胎(肉卵),八王将其抛入渭水河中。胎儿被以打鱼为生的王彩夫妇所救,取名王华(王
河洛大鼓是河南汉族当地的一种曲种之一,河洛大鼓是拥有一定的文化市场以及相当的数量同种,上至宫廷殿堂,下至乡间田野,都是很喜欢聆听这种曲种来消遣时间以及欣赏这种文化艺术。那么,大家对于河南的河洛大鼓有多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艺术文化吧!
河洛大鼓的来源
据洛阳地方志记载,河洛大鼓形成过程和初创时间为:清末以前,洛阳城乡流传较广的曲艺形式称“琴书”。约在清末民初,偃师县琴书艺人较集中的段湾村,有段炎等人前往南阳学艺,学会了当地的“鼓儿词”。并与洛阳方言琴书结合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大鼓。河洛大鼓在发展过程中曾有“鼓碰弦”、“大鼓京腔”、“洛阳大鼓”等名称,“河洛大鼓”的名称是在1952年才正式命名的
河洛大鼓的表演形式
河洛大鼓演唱方式简单,不用舞台灯光,更不需化妆,一桌一椅而已,有自拉自唱的,有一人演唱一人或数人伴奏的。伴奏乐器以专用的说书坠胡为主,兼配二胡、三弦、秦琴、小提琴等。演唱工具有小书鼓、钢板、醒木等,这些工具既能击节,烘托气氛,也可做道具。小小鼓槌,写文为笔,论武为枪,催马扬鞭,荡舟成浆,钢板钝而无锋,做刀剑而似有刃,做镜则如有影。说书桌一席之地,可驰骋千军万马,说书人一张利口;可描述万千风流,每当夜晚降临,书场客满,虽没有锦幕低垂,景色变幻,而说书人舌绽莲花,以一当十,虚中求实,钢板,鼓点伴随着悠扬的坠胡伴奏,演述今古,叙事状物,言情缕心,传真描神,别有韵致。
河洛大鼓曾经的繁荣
解放后,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更使河洛大鼓焕然一新。从形式到内容又注入了新鲜血液,由过去专供消遣解闷的艺术发展成为歌颂新生事物,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不可缺少的艺术工具。文革前后,因电影、戏剧等形式单一。电视尚未普及,河洛大鼓这种艺术形式却如鱼得水,发展得红红火火,其演员众多,名家辈出,红透了洛阳,风靡了豫西,跨越了黄河两岸。同时,由于地域和师传的关系,不同的河洛大鼓艺人各自有不同的演唱风格,如朵朵鲜花,点缀着地方文艺的百花坛。
然而,同京东大鼓一样,河洛大鼓这个粗犷、纯朴,带有浓郁的乡土风味的地方艺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沧桑,曾有着辉煌的过去,如今昔日风韵已经不存。值得庆幸的是,河南有关部门已于2003年9月份启动了为期十年的河南文化遗产抢修工程。据悉,河洛大鼓也被列入抢救项目,这使我们看到了这种艺术的曙光。挖掘、整理和抢救这一文化遗产迫在眉睫,重振河洛大鼓是每一个鼓书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有每一个有识之士的义务,任重而道远!
您可能也喜欢:
在传承中发展的文化“北京曲剧”
杨柳青剪纸,一朵民间的艺术奇葩
上海文化典型的代表“沪剧”
锣鼓书文化:汉族曲艺的优秀代表
文章目录: 1、河南河洛大鼓曾经的辉煌与来源 2、河南中医药文化的辉煌历史 3、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河洛大鼓 4、河南大鼓《回龙传》剧情介绍 5、河南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