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处”是啥意思,处暑到了意味着什么_处暑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处暑的“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记载:“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因此处暑中的“处”也可以理解为去、出的意思,这样处暑的意思就等同于“出暑”,意味着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暑热天就会被凉爽的秋天所替代。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三个节气都带有“暑”字,分别是小暑、大暑和处暑。不过处暑节气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一个反应气候变化的节气,代表着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由成语“寒来暑往”、“暑去冬来”等就能很好的理解“暑”就是热的意思,而在二十四节气中热又可以分为三个级别,即小暑、大暑、处暑。

处暑的“处”是啥意思,处暑到了意味着什么

其中,小暑节气是在立夏的后面,其代表着气温将要进一步升高,夏季就要来了。这个时期的温度会日渐炎热了,但是还没有达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还只是消热。而大暑就是指大热的意思,其相比于小暑节气而言,热力要更甚。这个时期也正好是三伏天中的中伏,正所谓“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所以在大暑节气的时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同时,因为到了大暑期间,雨水也比较充足,这个时期温度高,雨水蒸发量也就大,空气的湿度就大,所以这个期间的天气是又闷又热,并且还很潮湿,就像是蒸桑拿一样,让人热得相当难受。最后的处暑节气,其是在立秋后的第一个节气,这个期间的早晚已经不怎么热了,只有在白天的时候热,并且因为降雨也少了,这个期间是热是干热了。

那处暑节气是不是就凉快了呢

处暑节气到了,意味着就进入到了气象意义上的秋季,从处暑过后,暑热天气就要结束了,后面的天气也就慢慢转凉然后就进入秋天了。但是这个也仅仅是在北方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因为西北季风盛行,从北方蒙古等地吹向我国大陆,给这些地区带来了凉爽,所以会变得凉快起来了。可是在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个期间还是会比较炎热的,这个期间的天气也被称之为“秋老虎”。农谚“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因为在南方地区这个期间主要是受东南季风的控制,这些地区主要以晴朗、少雨的天气为主,因此气温就相当炎热。不过也是在白天热,在早上和晚上的温度又会较夏季明显降低了。

处暑的处是什么意思 处暑后秋天真的来了吗 “处”是终止的意思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代表什么
处暑的意思是:暑天到此处就结束了。“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处”是躲避之意,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

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我国许多地区将陆续开始了夏季向秋季的转换。忍受了多日酷暑煎熬的人们,期盼着秋天的到来。许多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秋天总是让人感到姗姗来迟,还会经常有遭受“秋老虎”困扰。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宋人仇远有诗云: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处暑三候详解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鹰乃祭鸟”指老鹰开始大量捕猎小鸟;“天地始肃”指万物开始凋零,即“天高不见心”诗意;“禾乃登”指农作物成熟,即诗中说的“禾黍熟”。诗中的“白藏”指“秋”,古人把四季配以四种颜色,《尸子·仁意》称“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一候鹰乃祭鸟
鹰是肉食性动物,体态雄伟,性情凶猛,动物学上称它是猛禽类。大型的鹰科鸟类称之为“雕”。鹰多数在白天活动,即使它在千米以上的高空翱翔 ,也能把地面上地猎物看得一清二楚,是鼎鼎有名的千里眼。《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道:“鹰,杀鸟。不敢先尝,示报本也。”清人朱右曾在《逸周书集训校释》中说:“杀鸟而不即食,如祭然。”《礼记·月令》中也说:“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注释说:“鹰祭鸟者,将食之示有先也。既祭之后不必尽食。”唐代鸿儒孔颖达亦云:“谓鹰欲食鸟之时,先杀鸟而不食,与人之祭食相似。犹若供祀先神,不敢即食,故云示有先也。”处暑后,秋气肃杀,天高云淡,是能见度最好的季节,鹰便开始捕捉诸鸟,先陈列起来祭天,再食之。就像农人耕种丰收,祭祀天地之神和祖先一样,敬畏神灵,感恩报本。据传说鹰为义禽,不捕捉怀胎之禽,故谓之义。

二候天地始肃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处暑正是阴的开始,故曰天地始肃。是指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天地肃杀,人也应该顺应自然,做到收敛而不骄淫。《隋书·炀帝纪下》云:“故知造化之有肃杀,义在无私;帝王之用干戈,盖非获已。”《宣和遗事》前集曰:“君由天而臣由物,天能发生万物,亦可肃杀万物。”这都是指处暑之后天地之间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我国历史上,有关“秋冬行刑”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古时候,人们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 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于是,“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所以古书上和历史剧中都经常有“秋后问斩”这样的话。 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代表什么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民间向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去也,署气至此而。”这里的“处”是“终止”的意思,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

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将过去,到此为止了。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

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处暑是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华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区处暑至秋分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对农牧业生产不利。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华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工作。

点击查看 周易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