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现在用它有些偏早_霜降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据中国气象局专家了解,历史上长江中下游一带,确实流传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的天气谚语,但现在用它有些偏早。

中国气象局专家说,因为前段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日平均气温5天滑动平均值都还在22℃以上,还没有入秋,连“秋雨”都称不上。至于前几年有媒体讲此谚语,甚至把尚在盛夏立秋后的降水说成“秋雨”,那更是偏颇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现在用它有些偏早

那么这一谚语产生的气候背景是什么呢?中国气象局专家说,上述地区通常在秋分时节入秋,降温最根本的原因是秋分以后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回归线南移,太阳向北半球照射的光线进而倾斜,使地面获热愈来愈少,加之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加剧,不断向热量入不敷出状态推进,尤其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热量入不敷出愈烈,这样冷空气堆积的愈厚,爆发南下的频次就愈多,冷气团南移便成为必然。

“一场秋雨一场寒”是一种表象,它是在冷气团向南位移时,与南边较暖气团交界面发生的对抗、交绥,加之生成云雨引起较为剧烈降温现象。这种降温机制,固然有云层对阳光遮蔽,并从高空降下“冷雨”的作用,但在夜间云层对地面辐射散热的阻挡、逆辐射的作用往往被人们忽略。而且恰恰是在当地被来自北方冷气团控制后,天气转晴的夜间到清晨,冷平流加上地面无云层覆盖的强烈辐射冷却,是人们感受近地层空气“一场寒”的主因,此往往使过程降温达极端最低值。为什么农作物遭受霜冻危害严重,也就是这一缘故。

中国气象局专家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谚语,正常年份适用于从“霜降节”开始,“十场秋雨要穿棉”之说,就是指降温存在渐进性,而且“寒”字当然不同于“凉”,有的把“寒露”节说成亚热带地区由凉变寒的转折点,似乎为时偏早,从“霜降节”开始更确切些。因为二十四节气的白露、寒露、霜降,都是反映地面水汽凝结和降温影响程度状况,霜降意味着结霜,也主要指黄河流域一带,在中亚热带即使北亚热带,历年初霜期平均时间要到11月下旬了,极少者也要到10月底,那时起一次次的冷空气南下,再度使深秋向冬季过渡,“十场秋雨要穿棉”就该入冬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用地理知识如何解释? 中国民间流传着“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谚语,其中有没有科学道理呢?气象专家对此作了解释。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专家解释说,春季,由于北半球太阳的照射逐渐增强,太平洋上的暖空气随着向西北伸展。当暖空气向北挺进,并在北方冷空气边界是滑升时就产生了雨。在滑升过程中,它同时将冷空气向北排挤。其结果,往往暖空气占领了原来被冷空气盘据的地面,因此空气到来以前,这些地方往往先要下一场春雨。“一场春雨一场暖”的感觉就是这个缘故。
一个地方下过雨后,受暖空气控制,天气转暖,以后如冷空气向南反扑又会下雨。当冷空气前锋过去以后,这个地方受冷空气控制,暂时出现一二天比较冷的天气。但过不了几天,这团冷空气吸收到大量的太阳辐射热量,以及受到南方暖的地面的影响,使本身的气温升高,就会渐渐转变成暖空气了。因此人们总是感到,春天下过雨后,只要天气晴朗,一般总是暖洋洋的。
专家说,秋季,一股股的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国南下进入中国大部分地区,当它和南方正在逐渐衰退的暖湿空气相遇后,形成了雨。一次次冷空气南下,常常造成一次次的降雨,并使当地的温度一次次降低。另外,这时太阳直射光线逐渐向南移动,照射在北半球的光和热一天天减少,这也有利于冷空气的增强和南下。几次冷空气南下后,当地的温度就显得很低了。这就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道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这样的谚语还有哪些?

1、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2、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天上钩钩云,地淋淋。

4、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5、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

6、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7、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8蟆大声叫,必是大雨到。

扩展资料

社会谚语

1、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4、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5、狭路相逢勇者胜。

6、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7、先擒王。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女人嫁汉,穿衣吃饭。

10、王气垫,气垫王,为卖气垫到处

“一场秋雨一场寒”的下一句是什么,这句谚语是什么意思?

十场秋雨穿上棉。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这句气象谚语表示,秋季是由夏到冬的过渡季节,在江淮地区的秋季则常常是冷暖气团交汇辐合的地区,每当北方冷空气南下,并在江淮一带与暖气团产生交汇,就来一场秋雨、一阵秋风,造成一次降温。气温也将变得一次比一次低,十场秋雨过后,大约就是秋尽冬始了,人们就要穿上棉衣防寒了。

扩展资料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几种:气象、农业、卫生、社会、学习。

参考资料:谚语-百度百科

点击查看 周易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一场秋雨一场寒”现在用它有些偏早_霜降

    据中国气象局专家了解,历史上长江中下游一带,确实流传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的天气谚语,但现在用它有些偏早。中国气象局专家说,因为前段气温较常年同..

    “一场秋雨一场寒”现在用它有些偏早_霜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