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盐茶(卖盐婆、挑盐篰):起源由来、风格特点、文化内涵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民间舞蹈《卖盐茶》又名《挑盐篰》《卖盐婆》,在日后的演变中又成了《挑花篮》《花篮舞》,后有人把花篮改成宫灯,又演变成《花灯舞》。《卖盐茶》在上海地区是十分盛行的传统民间舞蹈,被群众广泛接受,同时也是东方民间文化艺术园中江南独具特色的一枝绚丽花朵。

《卖盐茶》源出盐场,为盐民生活的写照。《卖盐茶》源出浦东新场一带,据旧志籍记载:一千五百年前,这里已是濒临东海的滩涂,盛产丹顶绿足白鹤,故有村落名“鹤巢村”。村民煮海作盐以谋生计,东晋时人张季鹰墓在新场鹤坡。旧志还称“新场镇为浦东设城之最古者”。宋建炎年间,两浙都转盐运司署设于此,逐“人文蔚起”。其时,浦东属长人乡下乡,盐场灶围星罗棋布,而经营盐业须备官衙立州,谓经销“官盐”不得私售。

相传,当时盐霸勾通官府,垄断盐业,压榨盐民,盐民终年劳累,却不得温饱,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偷偷将盐挑出盐灶,串村走巷地兜卖“私盐”,为避人耳目、躲衙役搜缉,在盐篮上面用杂物遮布相掩,挑着担子装作“走亲戚”模样,串门走户到处贩售,赚些铜钿聊补家用。民间文艺源于民间生活,舞蹈《卖盐茶》由此产生,是前人根据盐场民间生活素材,经过艺术概括来描绘盐民挑篮卖私盐的情景。

《卖盐茶》舞曲寄“杨柳青”调为主,随兴而唱,可长可短,咿呀动听。昔时常在庙会期间出现,解放后则在群众性庆祝活动或文艺会演中表演,有时在地方商品交易会时演出助兴。初时,表演者为男扮女装,单个或二三个人表演,形式不拘。解放后,经过不断地艺术再加工,改由年轻女子表演,穿着艳丽的服装,肩挑细巧的花篮,七八个以上表演者编队列阵,轻歌曼舞,穿插变形,婀娜多姿,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形成了如今样式的花篮舞。

保护民间舞蹈《卖盐茶》,对研究上海浦东发展史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点击查看 民俗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