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仫佬族语言文字文化_景颇族语言文字文化
文章目录: 1、历史悠久的仫佬族语言文字文化 2、景颇族语言文字文化 3、浅述布依族语言文字文化 4、独特的畲族语言文字文化 5、普米族语言文字历史与现状 ..
每个民族能流传至今,都是善于创造的,创造属于自己独有的文化,才能让人记得住,得以流传至今,景颇族文化也是如此,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主角“洞巴”就是景颇族人们创造的属于自己特色的乐器。
洞巴,景颇族双簧气鸣乐器。“洞巴”是景颇族景颇支系语音译,为汉语带牛角的管笛之意。载瓦支系语称比切或比克。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陇川、瑞丽等地。
历史较久远。在景颇山寨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有一家景颇农户,膝下无子无女。他们从别人那里抱来一个小男孩为养子。但这户农家对养子非常刻薄。每逢稻谷将要收割前总是把他一个人早早赶到田里轰鸟雀。
这个孩子孤伶伶地守在田边,悲伤地流下了眼泪。有一次,他无意地将一节稻秆含在嘴里,一吹,竟发出了声音。他觉得很有趣,又随意把稻秆插到一个竹筒上,竟吹出更好听的声音。最原始的洞巴就这样出现了。它世代相传,直到今天。
形制与唢呐近似,由管身、簧哨、芯子和喇叭口组成(图)。规格大小不一,常见者全长52厘米左右。管身用质地较软的木料或铜制,民间多采用当地所产的小米果木或盐水果木,上细下粗,呈锥形管状体,管长30厘米左右,管首外径2.5厘米,管尾外径4厘米左右,管身上开有五个或六个圆形按音孔,均设有一个背孔,现多为六孔洞巴。
簧哨用麦秆或稻秆制成,上扁下圆,外形似扇,长2厘米左右。芯子木制,呈空心圆锥体,上端安置簧哨,下端插入管首上端,也有用空心鸡毛管作芯子的。喇叭口是洞巴的共鸣筒,用牛角或木料掏空制成,一般长10厘米到15厘米,木制者呈稍粗的锥形,套接于管尾下端,起扩大音量的作用。牛角喇叭口的洞巴,景颇族又称厄阿茸洞巴,“茸”是牛,“厄阿”为角,意即牛角洞巴。
景颇族民间较古老的洞巴,全长62厘米到72厘米,管身木制,上细下粗,呈管状锥形体,由三节组成,下端不设喇叭口。各节间由铜制插座连接,不使用时可拆卸保存。管首和管尾两端镶有铜箍,铜插座和铜箍之上刻有图案花纹或精美雕饰。
在景颇族,每逢谷物成熟时节,青年们也要在田野间吹响洞巴,曲调长短自由,多为即兴吹奏,人们喜闻乐见,既是娱乐,又防雀护粮。在景颇人丧葬仪礼中,洞巴奏出低沉哀伤的曲调,在大、小的叮咚节奏伴和下,表示对去世老人的悼念。此外,景颇族人们过年、新婚夜、吃新米或放牧时,也要吹奏洞巴。景颇风俗,洞巴可由秋收前一直吹到春节以后,春耕大忙季节便不再吹奏,同时也忌讳在家中演奏。
景颇族是中国云南世居民族之一,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里面,现在拥有的人口达到十二万左右。我们中国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景颇族可能也是一个大家并不是特别熟悉的民族。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景颇族的习俗和由来吧!
景颇族的由来: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
景颇族的先民与古代的氐、羌有关,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7-9世纪沿横断山脉南迁。东部景颇在澜沧江以东,金沙江地区;西部景颇在澜沧江以西至缅甸境内。15-16世纪,由于战争大量的东部族人大规模西迁;16世纪后大量移居德宏地区,多与德昂、阿昌、傈僳、汉等民族杂居。景颇族中景颇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颇族主要有五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多数地区不同支系的人杂住在一起。景颇支系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等四个支系的语言比较接近,同属藏缅语族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系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前者创制于19世纪末,后者创制于1957年。
景颇族习俗:
1、服饰
景颇族男子多穿圆领对襟上衣,扎腰带,下身穿黑色短而宽大的裤子,包黑布或白布包头,头巾两端以图案花边和小绒球装饰,出门腰上的长刀、弓箭不离身,肩上斜挎“筒帕”(棉毛线织成的有各种花纹的挂包)。女子上穿黑色圆领对襟衣,配有12对银泡纽,泡纽外侧均有一串银质穗下垂;衣领绣花,袖口镶有红蓝两色花边,并配以多种图案;脖子上挂红白两色玻璃球各4串,下垂胸前;腰束海贝交叉成的带子,带上串有蓝色玻璃珠和小铜铃;下身着白色细麻布筒裙,裙边一般镶有各种图案花边;已婚女子头戴青布包头,包尖饰有一簇蓬松的红线顺头部左侧下垂。青年女子衣服色泽鲜艳,装饰华丽,老年妇女服饰大方,色泽素雅。
您可能也喜欢:
详解:傣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浅谈藏族的风俗习惯
彝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红,都会形成自己民族独具的民族特色服饰,景颇族也是如此。景颇族的服饰主要有筒裙,头巾,头怕等方面,那么,这些都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到景颇族文化中了解一下吧。
服饰风格:
景颇族的服饰风格粗犷豪放。景颇族男子多穿黑色圆领对襟上衣,下身着短而宽大的黑裤,包黑布或白布头巾,头巾两边以彩色小绒球作为装饰。出门时肩上挂筒帕,腰间挎长刀,简直就是一个气宇轩昂、矫勇彪悍的武士。
景颇族女子多穿着黑色对襟或左衽短上衣,下着黑红相间的统裙,用黑色布条缠腿,节日喜庆时,盛装的女子上衣上都镶有很多的大银泡,领上佩戴六、七个银项圈和一串响铃式银链子,耳朵上戴一对很长的银耳环,手上戴着粗大且刻有花纹的银手镯作为装饰。行走舞动时,银饰叮珰作响,别有一番韵味。
服饰特征:
世居云南的阿昌族古代服饰从现有文献看,多与狩猎和游牧活动及高寒山区的自然生态相适应,“衣皮服毡”,“织皮冠之”。从头上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都曾用猎物的皮做材料。明代以后,阿昌族服饰有了新的特点。
景颇族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每一个城市或者民族都会有一些文化名人,景颇族也不例外,这些人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他们都同样为景颇族文化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景颇族的文化名人吧。
抗敌英雄早乐东
景颇族,云南陇川县人,生卒年代不详,陇川县王子树乡的山官。鸦片战争以后,我国西南边疆不断受到英、法殖民主义者的各种侵略。1987年冬,中英两国在陇川勘定中、缅边界时,英国企图在1894年与1897年两个界务条约的基础上,更多地掠夺我国的领土,遂胁迫清政府把界标内移六七十里,此行激起了边疆景颇、汉、傣等各族人民的坚决反抗。
陇川县王子树乡的景颇族爱国山官早乐东也挺身而出,向英国侵略者提出严正抗议,并出示虎踞关、铁壁关两块碑文拓本,证明这块土地历来属于中国领土。当侵略者对此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强行占领我陇川县章凤街时,愤怒的群众在早乐东的领导下拼死抵抗。在战斗中,早乐东勇猛无比,奋力冲杀,把侵略头子奥氏从马上抓下,在其告饶后,将其驱逐出境。
凶恶的侵略者在我国各族人民的英勇抗击下,狼狈逃窜。在保卫章凤街的战役中,景颇族人牺牲了五十多人,为保卫祖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与此同时,早乐东的爱国气节与维护民族尊严的不屈精神是可歌可泣,另后人所敬仰的。
大斋瓦沙万福
景颇族,1900年出生,1979年6月病逝,盈江县卡场乡吾帕斋人。他是一位深受景颇族群众尊敬的着名大斋瓦,也是景颇族民间说唱艺术家。为景颇族创世史诗的流传、搜集和整理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口述了大量景颇族的神话、传说、故事、典故、谚语、谜语等史料,为研究景颇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习俗和文学艺术等,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他口述的景颇族创世史诗《目瑙斋瓦》和《勒包斋娃》,先后用景颇文和汉文出版。
猜你可能也喜欢:
中国的满族名人名单一览
纳西族姓氏主要有哪些
满族禁忌习俗与忌讳行为
多姿多彩的纳西族舞蹈文化
景颇族是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舞蹈在景颇族文化里有着许多作用,不仅是艺术。他们的舞蹈独具特色,其中又以目瑙纵歌的规模最大,意义最深。关于目瑙纵歌的起源还有个美丽的传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目瑙纵歌意为大家跳舞,每年正月十五日在云南省德宏州各地举行。届时人们身着盛装汇集到目瑙纵歌广场,在大鼓,铓锣和西洋乐器的伴奏声中,在头戴鸟头羽冠的瑙双带领下成双龙步入舞场,沿着目瑙示栋指引的祖先迁徙路线图,踏着欢乐铿锵鼓点和音乐纵情欢跳,但见舞队刀光闪闪,彩帕飞天,花扇翻滚,人们传递水酒,吼声震天,万人共舞而不乱阵脚。
目瑙纵歌有个美丽而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代,只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瑙纵歌”。有一次,太阳王派使者来邀请地球上万事万物去太阳宫参加他们的“目瑙纵歌”盛会,地球上所有的鸟雀都前往参加。
“目瑙纵歌”结束后,鸟雀们告别了太阳王和太阳的子女们,启程返回的途中,来到了“康星央枯”茫茫的原始森林憩息的时候,看见黄果树上结满了熟透的果子,鸟雀们很高兴,为分享果实举行了地球上第一次鸟类“目瑙纵歌”舞会。
“孙瓦木都”和“干占肯努”听到这个消息,赶忙去观赏,顿时被百鸟热烈优美的歌舞所陶醉,与它们一起沉浸在欢乐之中。孙瓦木都和干占肯努决定把“目瑙纵歌”移植于人间,把宽阔平坦地作为“目瑙纵歌”场地,在正月时举行了人间第一次“目瑙纵歌”盛会。
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打木鼓、敲锣、竹笛、“洞巴”齐奏,汇集在舞场,排成长长的队伍,模仿鸟雀舞步舞姿,尽情地欢歌起舞。人们学会跳“目瑙纵歌”后,大家都一天天地富裕起来,生活幸福、吉祥如意。
以后,景颇人民为了驱恶扬善,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预祝吉祥幸福,欢庆丰收胜利,把“目瑙纵歌”与理想、愿望连在一起,把每年的正月中旬作为节日之期,并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瑙纵歌节已成为景颇人民欢庆丰收的歌舞娱乐的民俗节日。“目瑙纵歌”被称为“万人之舞”,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性,而且集中表现了景颇族的历史起源、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音乐、舞蹈艺术和文化艺术特点,是研究景颇族社会历史,以及民族学、民俗学的最好的活的材料。
景颇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在缅甸北部和印度北部居住有近百万景颇族,国内外都举行目瑙纵歌。而陇川县是国内景颇族人口最多、目瑙纵歌传承最为完整规范、最具景颇族代表性的地区。目瑙纵歌集景颇族文化为一体,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集中地展现出景颇族的传统文化,对景颇族的历史文化研究有重要价值。
文章目录: 1、历史悠久的仫佬族语言文字文化 2、景颇族语言文字文化 3、浅述布依族语言文字文化 4、独特的畲族语言文字文化 5、普米族语言文字历史与现状 ..
文章目录: 1、景颇族特色菜谱,吃过就毕生难忘 2、独具特色的景颇族婚俗 3、景颇族男子服饰的特色与创新 4、景颇族的名人盘点 5、景颇族民居特色——猪脚屋..
文章目录: 1、景颇族洞巴的传说及介绍 2、详解:景颇族习俗及由来 3、景颇族服饰特点,景颇族服饰佩饰 4、景颇族的名人盘点 5、景颇族“目瑙”起源的传说 ..
巫师 巫师称“董萨”(汉称“魔头”),以前人们认为,他们是鬼灵对人们现实生活支配的体现者,人们通过他们向鬼灵祈福消灾。 当时景颇族的一切生产生活活动,几乎都离..
原始宗教 鬼灵信仰是景颇族的主要宗教信仰,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者极少。 景颇族把鬼灵分为三类:一类是天上的鬼,以太阳鬼为最大; 一类是地上的鬼,以地鬼为最..
景颇族村寨多建在山上近水源和森林的地方。 住房为竹木结构的干栏式竹楼,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 以前极个别山官住瓦房,解放后瓦房日渐多了起来。 下层仅高二三尺,..
景颇族的饮食:以大米、玉米为主食 大米或玉米,是景颇族的主食,副食有各种蔬菜、豆类和薯类。 过去平日很少吃到肉类;除家畜、家禽外,多捕野兽或水产为食。不论素菜..
由于以前景颇族没有文字,又地处闭塞山区,交通十分不便,讯息难通,于是以物代言,以物为信,便成为当时的通讯方式。 如果表示思念亲友,寄送的是树根,假如再附加些芝..
社会民俗 1)民族名称 景颇族的族源,应与我国古氐羌人有渊源关系。自称“景颇”、“载佤”等;后统称为“景颇”。 2)家庭婚姻 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是景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