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冬至大如年?_冬至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冬至是太阳抵达南回归线的一天,这天的昼最短、夜最长。冬至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酷寒,天气就渐渐转暖了。因此,自夏代开始,人们即将冬至视为节气的起点。

最晚在商代,中国人便已通过“圭表日中测影”的方法测定冬至的日期,但会有两至三天的误差,历史上何承天曾“立八尺之表,连测十余年”,祖冲之也曾“考影弥年,穷查毫微”。

重视冬至,因为冬至与夏至是制定历法的关键,历法准确,测可证明皇帝掌握天命,具有顺天应人的资格,所以特别受到重视。在周代,以每年冬至为一年的元旦。周公在《周礼》中规定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和“至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的祭祀仪式。民间也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

为何冬至大如年?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也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古人在冬至这一天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是拜冬,自魏晋以下,一直存在着按庆元旦的礼俗来过冬至节的惯制。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是夕冬至除夜,乃知唐人冬至前一日亦谓之除夜。”周密的《武林旧事》中测说:“朝廷大朝会,庆祝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谓之像过年。”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此习延续至清末。

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这也就是民间说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至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为什么冬至大如年,有什么故事吗?

冬至是制定的关键,历法准确,测可证明皇帝掌握天命,具有顺天应人的资格。

冬至这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至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表示“年”还没,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清代冬至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每年的元旦、冬至和皇帝的诞辰又称为“三大节”贺朝,顺治时期,朝鲜向清朝派出的使节,定期的有冬至使,专门在冬至这一天朝见清帝。


清代北京城的冬至节也很隆重,旗人会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祭天并祭“祖宗杆子”。祭罢,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谓之“神余”。所以《清嘉录》代道光间苏州文士顾所追著)中称:“冬至大如年。”

古人在冬至这一天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是拜冬,自魏晋以下,一在着按庆元旦的礼俗来过冬至节的惯制。陆游在《老学庵笔记》是夕冬至除夜,乃知唐人冬至前一日亦谓之除夜。周密的《旧事》中测说:朝廷大朝会,庆祝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谓之像过年。

为什么古人觉得“冬至大如年”?

华夏民族是一个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各种节日,大型活动都是围绕着农耕活动展开的。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来的一个节气。古人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也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冬至日的关键在于一个阴阳消长的微妙节点。自古便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不断生长的阴气终于达到顶峰,阳气也终于停止了销蚀,就要回升了。冬至节则是那个阴阳交割的临界点。

这也是冬至成为历法上重要节原因之一。这便是天地间“冬至——阳生”的微妙,同时,也验证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天道。

 重视冬至,因为冬至与夏至是制定历法的关键,历法准确,则可证明皇帝掌握天命,具有顺天应人的资格,所以特别受到重视。在周代,以每年冬至为一年的元旦。周公在《周礼》中规定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和“至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的祭祀仪式。民间也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

古人在冬至这一天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是拜冬,自魏晋以下,一直存在着按庆元旦的礼俗来过冬至节的惯制。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清末。

“冬至大如年”,冬至这个节气为何如此重要?

所谓冬至,按古书里的解释:“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都日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为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太阳运行达到最南端开始北归(南回归线)。

古人用阴阳观念解释这种气候的变化,认为从这个时候开始,阴气开始回落,阳气逐渐上升,于是冬至就成了阴阳转换的节点。

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更长的光照时间无疑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这个白天开始变长的日子,无疑就有了重要的意义。

同时,在古人的观念里,日照变长,这是天地间的阳气在努力的“战胜”阴气的过程。那么作为期待着阳气胜利的生民,自然也会想些办法为阳气“加油鼓劲”啦。我们在典籍中看到的很多冬至祭祀的礼俗,其实也有这方面的意思在里面的。

那么,到底怎么确定哪一天才是冬至呢?大概从先秦时期开始,咱们聪明的祖先就从天地万物的变化中,发现了一些冬至到来的标志。比如在《夏小正》里,就有“陨糜角,陨坠也,日冬至,阳气至始动,诸向生皆蒙蒙符矣”的记载。人们还会用日圭测影来测定冬至的日期,比如《尚书·尧典》里面有“日短,星昂,以正仲冬”的说法。这种日晷测影的办法,一直延续到后世很多朝代。

在阴阳五行观念盛行的古代,新朝代建立之后易正朔改服色,除了历法在授时等功能性方面的考虑外,更多的是一种政权合法性的建构程序。而民间的岁时习俗,并不一定随着这种易正朔的活动而变化。

周历实行800余年,在民间早就形成了相应的乡间俚俗,人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习惯了将冬至当做新年一般来庆祝。何况在古代的农业实践中,将标志着太阳移动节点的冬至作为新年的开始,无疑更符合农业的实践,毕竟从冬至开始,太阳要回来了么。这也就是后世民间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的原因,毕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冬至本来就是年呢!

点击查看 周易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为何冬至大如年?_冬至

    冬至是太阳抵达南回归线的一天,这天的昼最短、夜最长。冬至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酷寒,天气就渐渐转暖了。因此,自夏代开始,人们即将冬至视为节气的..

    为何冬至大如年?_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