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叹为观止的苗族绝技_令人叹为观止的撒拉族民歌
文章目录: 1、令人叹为观止的苗族绝技 2、令人叹为观止的撒拉族民歌 3、令人叹为观止的漳州结婚习俗 4、令人叹为观止羌族多声部民歌 5、令人叹为观止的艾德..
苗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云南等省份,同时在东南亚其他国家也有分布,苗族有着自己的文化特征。
那么,在苗族文化中有什么令人叹为观止的苗族绝技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居住着大量的苗族同胞,他们创造了不同样式、风格的服饰。他们的服饰有便装与盛装之分,平日着便装,节目或姑娘出嫁时着盛装,无论服装还是头饰,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苗族刺绣的题材选择虽然丰富,但较为固定,有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还有反映苗族历史的画面。
苗族刺绣十分美丽,技法有12类,即平绣、挑花、堆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钉线绣、绉绣、辫绣、缠绣、马尾绣、锡绣、蚕丝绣。这些技法中又分若干的针法,如锁绣就有双针锁和单针锁,破线绣有破粗线和破细线。
苗族刺绣种类很多,从色彩上分,大体上可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两种。单色绣以青线为主,刺绣手法比较单一,其作品典雅疑重,朴素大方;彩色绣用七彩丝线绣成,刺绣手法比较复杂,或平绣或盘绣或挑绣,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为题材,刺绣成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是凤凰民族工艺品中的精品。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
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您可能也喜欢:
壮族传统风味小吃:五色糯米饭
壮族人民的主要交际:壮族语言文字
壮族文化:蚂拐节的习俗
彝族年,彝族的传统节日
撒拉族民歌,与该民族的生活环境、民族性格和劳动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撒拉族民歌的发展过程中,撒拉族除保留了本身的一些特点外,他民族文化对其歌唱风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那么,撒拉族文化中有哪些民歌?一起来看下。
撒拉曲
有些民歌如《巴西古溜溜》据说是撒拉族先民带来的原始民歌。“巴西古溜溜”是撒拉族语译音,意思是圆圆的头,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情歌,用比兴手法,赞美心上人,节奏欢快,旋律流畅,易于抒发感情。另外,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作品有《撒拉尔赛西布尕》、《皇上阿吾涅》等,它们都由很多独立意义的短诗组成,词汇优美,比喻生动。如:“撒拉塞西巴尕,巧手做口弦;阿娜红艳姑,巧舌弹口弦……!”演唱撒拉曲时,可以触景生情,即兴编词。
宴席曲
比较流行的撒拉宴席曲有《伊香儿玛秀儿》、《阿里玛》、《阿舅儿》、《撒赫斯》和称之为“亲家言”的《吾热赫苏斯》。《阿里玛》是赞美世居在这里的各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每一段歌词夸赞一个民族妇女的服饰,成为民俗学研究民族服饰的宝贵资料。
《撒赫斯》,撒拉语为哭婚调,是新娘出嫁时抒发苦衷等情感的一种悲歌,是对封建买卖婚姻的血泪控诉,正如歌中所唱的:“撒赫斯,我哭呀哭,青稞燕麦一块儿长,黑青稞熟了收回家,芒燕麦却撒在空地上。我头发未长长,我骨髓未长稠,把聘礼当成黄金接进门,把我当成瓦片抛出家……”
《吾热赫苏斯》是送新娘到男方家后向对方说的一种嘱托之言,在婚宴前由送亲的女方长者来完成,曲调悠扬,歌词意蕴深刻,生活面很广,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生动的比喻、贴切的说理,教导新婚夫妇要尊敬长辈;规劝人们对婚姻要严肃慎重;夫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嘱托亲家对“不明事理”的新娘多加爱护,言传身教。
花儿
撒拉“花儿”《孟达令》具有藏族“拉伊”(一种情歌)的旋律特点,显然是吸收了藏族民歌的因素。回族的宴席曲《莫奈何》、《马五哥》,藏族的民歌,汉族的俚歌小曲,象一股股清泉不断流入,丰富了撒拉曲。撒拉“花儿”也不例外,但又不失其自己的独特风格。《孟达令》、《撒拉大令》、《三花草令》、《清水令》、《水红花令》、《三起三落令》等,高亢嘹亮,婉转抒情,节奏自由而不松散,再加用撒拉语衬句,和其它民族的花儿相比,独树一帜,别有风格。
儿歌
《送烟》:“烟儿,烟儿,那边去,那边有人哩,这边有狼哩。”比较流行的儿歌还有《兔儿呀兔儿》。
玉尔
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巴西古溜溜》、《撒拉赛西巴尕》、《皇上阿吾尼》、《艳姑居固毛》等。
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嫁到福建漳州去,那你就得按照漳州的婚嫁习俗来办理你的婚事。毕竟是一辈子的事,怎么能马虎?但是你又不了解,怎么办呢?让小编来给你解说解说。带你领略漳州文化。
新娘临上轿,要放声大哭,谓之“哭好命”。花轿出门,女家要放鞭炮,并随即把门关紧,或以米筛置于门口,据说这样财气才不致被女儿带到婆家。在轿起行不远,新娘从轿中掷出一把扇子,表示父母不必为她操心,称“放心扇”。花轿行列忌讳路遇另一迎亲队伍,谓之“喜冲喜”。万一遇上,必须互换新娘头上簪花,俗称“换花
羌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羌族人的历史几乎都是靠着一代又一代用口传承下来的。而音乐是人们对大自然、生活、情感向往的一种表达方式。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羌族文化吧!
羌族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记载有羌人的活动。现今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茂县、理县、汶川境内和黑水、松潘及其东邻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毗连的部分地区,所用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北两大方言,无本民族文字,很早以来就已通用汉文。
羌族人民勤劳朴实、能歌善舞,至今仍保留着古朴、深厚及独特的民间音乐。作为羌族民间音乐的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羌族多声部民歌则深深根植于羌民族的艺术土壤之中,与羌族人民的生活紧紧相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映衬着先辈们艺术创造的历史光辉。
一、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历史
羌族多声部民歌产生于何时,目前尚是一个比较复杂难以解答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羌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它的历史文化主要通过羌族人民世代口传心授传承下来。因此,记载羌族历史的文献资料十分有限,至于研究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历史就更无法从史料入手。
但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去推断羌族多声部民歌存在的久远:其一,古老的歌唱习俗。自古以来,富有音乐天性的羌族人民“以歌代文”,用歌声来记载历史、传播文化、教育后代,并且在辛勤的劳动中,歌唱大自然,歌唱生活,憧憬未来。
其二,原始的生产方式。产生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羌区多在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的高山峡谷地带。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羌民生产方式原始,生产力低下,在此种环境中生存,主要依靠集体劳作,长期以来互助互爱,而多声部民歌也自然在这样的集体劳动中产生。
其三,古老的歌词。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歌词除歌唱者即兴编创之外,大多由世代相传而来,有时演唱的多声部民歌连歌唱者自己也不清楚其具体的含义。这说明目前的羌语与古时羌语有一定的区别。语言的发展在经历漫长的时间的同时也会发生某些演变,以至于现今羌民无从知道自己所唱歌词的具体含义。由此可见羌族多声部民歌产生之久远。
您可能还喜欢:
盘点: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大全
花竹帽,毛南族的定情信物
朝鲜族农耕文化,你知多少?
毛南族肥套,承载美好愿望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维吾尔族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同时,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地理位置独特,是我国与西亚等国交流的桥梁。接下来就有小编我为大家介绍一下维吾尔族服装所使用的丝绸:艾德莱丝绸。
艾德莱丝绸,是维吾尔族人生产,并且是维吾尔妇女最喜爱用于做服装的土产丝绸,主要产于和田市、喀什市、莎车县等地。“艾德莱斯”意为“扎染”。这种丝绸采用我国古老的扎经染色工艺,按图案的要求,在经纱上扎结,进行分层染色,整经、织绸。
染色过程中图案因受染液的渗润,有自然形成的色晕,参差错落,疏散而不杂乱,既增加了图案的层次感和色彩的过渡面,又形成了艾德莱丝绸纹样富有变化的特点。维吾尔族妇女特别喜爱这种绸料,给它起了个雅号“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意为“布谷鸟翅膀的花”,隐喻它能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
目前,艾德莱丝绸因产地不同而分为两种。喀什、莎车的艾德莱丝绸以色彩绚丽、鲜艳着称,常用翠绿、宝蓝、黄、桃红、金黄等色,色彩对比强烈,图案细腻严谨。和田、洛浦的则讲究黑白效果,虚实变化。纹样粗犷奔放,色彩简洁明快,常采用白底黑花或黑底白花或红白、蓝白兼配以小块金黄、宝蓝做点缀,使色彩简洁而定于变化。
你可能也会喜欢:
苗族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傩文化
苗族的信仰都有哪些呢?
苗族传统节日:牯藏节
传统民居:苗族吊脚楼
文章目录: 1、令人叹为观止的苗族绝技 2、令人叹为观止的撒拉族民歌 3、令人叹为观止的漳州结婚习俗 4、令人叹为观止羌族多声部民歌 5、令人叹为观止的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