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文化】你还记得多少民谣_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记忆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文章目录:

1、【老北京文化】你还记得多少民谣
2、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记忆
3、中国国粹之北京京剧文化
4、北京传统文化之四合院
5、传统文化:春节民谣大全
6、猜你喜欢:

1、【老北京文化】你还记得多少民谣

在丰富的北京文化中,北京的民谣也是一直陪伴着老北京人民成长的记忆。民谣不是流行而是流传,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老北京的民谣也积累沉淀的更多。下面小编为大家盘点了老北京的民谣,一起来看看吧。

1、火车一拉鼻儿

粥厂就开门儿

小孩给一点儿

老头给粥皮儿

搽胭脂抹粉儿的给一盆儿

2、庙门儿对庙门儿

里头住着个小妞人儿

白脸蛋儿红嘴唇儿

扭扭捏捏爱死个人儿

3、南山顶上草一棵

为人不说两老婆

说的多了光打仗

打起仗来斗呵呵

有心要把大的打

大的来的年数多

有心要把小的打

点胭脂搽粉儿来哄我

大的小的一齐打

满家孩子乱吵窠

大的小的都不打

街坊邻居笑话我

4、人家赶集我也赶集

人家骑马我骑驴

回头看见推车汉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5、酸枣儿树树叶儿尖

公母俩吃饭把门关

苍蝇叼走一个饭米粒

一追追到太平山

太平山上有座庙

公母俩跪下就祷告

求一签算一卦

伤财惹气你回去罢

6、平则门,拉大弓,前面就是朝天宫;朝天宫,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白塔寺,挂红袍,过去就是马市桥;马市桥,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帝王庙,摇葫芦,过去就是四牌楼;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打个火,抽袋烟,过去就是毛家湾;毛家湾,扎根刺,过去就是护国寺;护国寺,卖大斗,过去就是新街口;新街口,卖大糖,过去就是蒋养房;蒋养房,安烟袋,过去就是王奶奶;王奶奶啃西瓜皮,过去就是火药局;火药局,卖细(钢)针,过去就是老墙根;老墙根人两头多,过去就是穷人窝。

7、东直门,挂着匾,间壁就是俄罗斯馆;俄罗斯馆照电影,间壁就是四眼井;四眼井,不打钟,间壁就是雍和宫;雍和宫,有大殿,间壁就是国子监;国子监,一关门,间壁就是交道,道口,跳三跳,间壁就是土地庙;土地庙,求灵签,间壁就是大兴县;大兴县,不问事,过去就是隆福寺;隆福寺,卖葫芦,间壁就是四牌楼;四牌楼南,四牌楼北,四牌楼底下喝凉水;喝凉水,怕人瞧,间壁就是康熙桥;康熙桥,不白来,间壁就是钓鱼台;钓鱼台,没有人,间壁就是齐华门,齐华门,修铁路,南行北走不绕道。

2、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记忆

不同地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有可能是家乡的传统美食。传统的环境,而这些文化记忆是长期积累,慢慢演变而成的,每个地方的文化记忆都能能够代表这个地方的独特。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本期的北京文化之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记忆。

比如北京现在把东城区和崇文区合并后改名东城区,我觉得非常好,非常方便与易于理解。但也有海外华人认为:成立了新的大东城区,为什么不能称之为崇文区呢?成立了大西城区,同样可以叫做宣武区。崇文、宣武,是非常有文化的说法,它比一个东城一个西城的命名高雅优美、泱泱大度,而且内涵丰富不知多少倍,它反映了北京的精神,中华文化的精神。这才是古老与有文化的北京的城区的最美好的命名啊!

再如原来西城区西四一带的地名极有文化内涵,如报子胡同、帅府胡同、太安侯胡同、武王侯胡同,“文革”中将之与东四一带的地名统一,就是说只剩下了一条二条三条等,文化记忆便这样湮没了。在北京的城市建设中还有许多这样类似的例子。原来位于西城区绒线胡同的四川饭店曾是一处多进的四合院,充满北京特色,现在四川饭店被搬到恭王府内,绒线胡同这里变成了中国会馆,这感觉一下子就变了,现在恭王府的四川饭店已经倒闭。

原来位于东城区王府井附近一条胡同里的康乐餐厅,是见于典籍的京城名餐馆,后来搬到安定门去了,也不再是以前的康乐餐厅了,苦撑了几年,康乐餐厅已经倒闭,一个老字号就此完结,多么可惜啊。还有把同和居从西四搬到月坛,从四合院变成了楼房,变化也很大,也是从此走向没落。这些情况简单通俗地讲就是一挪地方就没了原来的风水。风水的说法包含着迷信,也包含着人文与经济与环境的种种关系的研究,万万不可粗枝大叶地对待啊。

其实,很多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都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从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商业地理的角度来看,任何一家老餐馆的选址、菜系,乃至食客,都是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蕴涵其中的。简单的一个行政命令或决策,就将这家餐馆从天安门搬到西单,或者搬到海淀、搬到门头沟,基本上搬一个“死”一个,就是这个道理。

有关北京城市变迁、文化传承的话题一直是引人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受到知识分子的关注。我们遗憾地看到许多有关北京文化的记忆正在一步步消失。在北京进行市政规划时,希望在北京市各级领导、老百姓的心中多留下一根文化的弦,因为有些东西有些事,是不能乱动的。

这里还有一个观念必须弄清楚。在剧烈的革命过程中,我们的认识是破旧立新,是弃旧图新,是新永远比旧好。但是文史的价值,文物的价值,文化传统的价值却并非如此。一个古老的文化传统延续下来,一个久远的文化记忆保持下来,一批古代的文物仍然在闪闪发光,一批地名、街名、老字号、老产品、老的风俗习惯延续下来,这是非常可贵的事,这是文化爱国主义与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我们要尊重我们的历史,我们要爱惜与保存我们的文化遗产,现在是时候了,应该明确这一点。

3、中国国粹之北京京剧文化

京剧在现实生活当中也被我们称为“平剧、京戏”。京剧是我们中国影响最大的一种戏曲剧种,分布地是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很多人对于京剧都有不一样的理解。那么,大家对于北京的京剧文化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看看北京京剧文化吧!

京剧发展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11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四大徽

4、北京传统文化之四合院

说到北京文化就不得不说它们的建筑风格,毕竟自从元朝定都北京后,这里就一直是最高权力的中心,象征着整个中国,其建筑风格也不例外。四合院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慢慢的成为了我国最为常见的民居。

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旧时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不过,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

风水学说

旧时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

四合正方

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

家族私密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民俗传统装饰

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四合院的建筑,蕴涵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不论从择地,定位,尺度,选材及用料都极尽讲究之能事,既体现了古老的中国建筑的传统和风俗,又严格地遵循着指导中国千百年来的风水理论,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院内龙凤呈祥的雕廊画柱,嵌于门簪,床脊的吉辞祥语,以及悬在室内的书画佳作,集贤哲之古训,采鼓劲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5、传统文化:春节民谣大全

春节的民谣,是当年老板姓生活的写照,虽然春节产生的时间已经十分的遥远,但是今天当我们再次回忆起来的时候,仍然使人遐想,甚至难以忘怀。春节的部分习俗已经不存在,但是这些民谣还是一直在民间流传。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春节民谣都有哪些吧!

(一)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扭上街。这首儿歌几乎将春节前后的活动,如腊八、糖果祭灶、守岁、拜年等一一概括,读起来琅琅上口,至今仍在“俗文化”的传播者口中传唱。

(二)北京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三)有民谣记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民谣是春节活动大事记,中原人民置办年货的活动也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

您可能也喜欢:

详解:关于春节的对联大全

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大盘点

2015年春节放假安排时间表

春节送礼:春节送什么礼物比较合适?

点击查看 起名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