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来了,三伏天还会远吗?_夏至

时间: 浏览:加载中...

21日23时54分迎来“夏至”节气。俗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天文专家通报说,今年的入伏日期是7月12日,“三伏天”长达40天。

2019年三伏时间表

2019年初伏时间:2019年7月12日-2019年7月21日,共10天

2019年中伏时间:2019年7月22日-2019年8月10日,共20天

2019年末伏时间:2019年8月11日-2019年8月20日,共10天

夏至来了,三伏天还会远吗?

三伏天最热在中伏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一般来说,在最高气温高于35摄氏度的炎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明显较多,而在最高气温达37摄氏度以上的酷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因此,这段时间内要注意防暑降温,保养好身体。

三伏天怎么养生

食物:别贪凉别贪“热”

大热天,许多人贪凉,西瓜、绿豆汤都爱吃冰的,还有人喜欢吃很多冰淇淋。专家表示,夏天人的肠胃系统本来就比较亢进,汗多、消耗大,流失了许多水分和蛋白质,因此,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主,不要再去加重肠胃的负担。

同时,可适当多补充一点蛋白质、纤维素、电解质和能量。应以温热性的食物为主,寒凉性的食物不吃或少吃,冰箱里的东西拿出来要放上15分钟左右,最好等到其恢复自然温度后再食用。过分热性的食物也不提倡食用,比如羊肉、狗肉。

三伏天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药食同源的食物,比如山药、百合、梨、苹果、荔枝、龙眼等,可常喝薄荷茶、决明子茶,多吃各种蔬菜。有些食物要注意适量,比如龙眼,多吃容易上火。

运动:量力而行,进行“低调”的运动

常听说“夏练三伏”,并不是让大家不分时间、地点、情况地去锻炼。夏天人体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锻炼方式必须量力而行,最好进行一些“低调”的运动,既能起到锻炼效果,又不至于出现不适。三种运动比较好:

1、游泳:水的散热能力比空气高15倍,游泳时人体能够保持体温恒定,不易中暑。

2、钓鱼:垂钓需要脑、手、眼配合,静、意、动相助,能解除心脾燥热。

3、太极拳:打太极拳既能增大肺活量,又能促进气血在五脏六腑之间的流动,有助于振奋精神。

夏天运动最好安排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其间注意少量多次地补水;室外气温超过32℃,空气湿度超过60%时,最好选择在凉爽的室内运动。

睡眠:晚睡早起午补觉

晚睡并不是提倡大家在夏季熬夜,而是要求人们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按时作息,睡眠时间不要超过11点。中医认为“春生夏长”,到了夏天,人体阳气处于旺盛状态,如果经常睡懒觉,就违背了人体阳气的季节变化规律,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觉得更疲乏。

所以,夏季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补充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午睡以30~60分钟为宜,超过1小时则适得其反,可能干扰晚上睡眠。

三伏天来了 要如何防暑祛毒?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三伏天”常出现在夏至后,小暑与大暑之间,即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个月里。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是比黑夜长,近地面的温度也一天比一天高。进入“三伏天”后,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也就达到最热了。 “三伏天”分初伏、中伏和末伏。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今年7月14日交初伏(头伏),7月24日交中伏(二伏),8月13日交末伏(三伏),8月23日出伏,共计40天。”赵之珩说。 赵之珩提醒说,伏天公众外出最好带上一把遮阳伞。平时可多食用些能提神醒脑、增进食欲、健脾利胃的苦味和酸性食物。少饮酒抽烟,戒躁戒怒,保持心情舒畅。 详细》 三伏天的解释及常识 文言讲,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入伏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最热原因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详细》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食俗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在夏至后气温骤升,形成灼热的暑天。把最热的暑天称为“伏天”,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 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就说的是旧京数伏天家家信守的饮食民俗。为什么有这个食俗和俗语呢?据说与节气和那时菜农生产技艺有关:农业落后,也没有暖棚设施,没有更多夏令青菜供应百姓,夏至数伏时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档之时,也因老北京伏天时特炎热,汗流浃背的人们都愿在此时弄些简单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饭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饺子、面条、烙饼的食俗。 养生 莫错过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冬病夏治”在我国自古有之,有内服汤药、食疗、敷贴疗法、熏蒸疗法、推拿等数十种方法,其中“三伏天”敷贴疗法是其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之一。它是将一硬币大小的药饼置于特制的药圈中,敷贴在人体脊背或腹部的特殊穴位上,让药渗透入腠理,随经络气血运行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热在三伏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今天是入伏第一天,人们已经体会到酷暑的闷热了。据了解,今年的“三伏天”为40天,即头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潮湿闷热的40天。专家提醒,人们在“三伏天”除重点预防中暑外,还应顺应自然,调和纠正体内阴阳平衡。此季养生重在养肺、肾,健脾,去除湿邪。 桑拿天巧防中暑和热伤风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闷热潮湿的时期,很容易使老年人、儿童和体质弱的人中暑。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保健科王铸主任介绍,伏天里空气湿度大,人们出汗多,一旦排汗不畅或者补水不足,都可能导致中暑。另外,雨水多,居住环境潮湿,可能的淋雨、趟水,室外室内温度悬殊等原因使人们极易感冒,也就是常说的热伤风,亦称为暑瘟。气象预报本周仍有阵雨降临,更增加了空气的湿度。应对桑拿天,居室应经常开窗通风,多运用空调的除湿功能,同时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出汗后勤换衣服,每天洗澡;避免淋雨和光脚趟水;多喝水,可以是淡盐水。 详细》 三伏天里的“祛邪”事儿 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因此,三伏天养生,最重要的就是“祛邪”了。 天气已经进行了数伏天。伏天有人称之为——“桑拿天”。这样的天气使人感到闷热,人们往往睡眠少,很多人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食欲差。这个时候如果吃生冷的食物,很容易引起肠胃不适。天热又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身体不适。特别是老人、孩子和体弱多病的人,在高温天气更是容易受到伤害,更要合理膳食。 据医学专家称,这样的数伏天气容易带来很多疾病的高发。而在我国中医学上,有种说法叫“疰夏”,就是说,夏季炎热潮湿,人体不能适应高温的调节,容易导致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等方面出现问题,出现头晕脑涨、心烦口干、胸闷心悸、自感发热等现象。那么,“疰夏”时节,我们该如何调节身体、增强体质呢?武警总医院营养科主任吕利提示广大读者朋友:夏季养生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食补”。在这其中,“多酸多甘、补气去火、多果蔬”又成为夏季食补的重要原则。 详细》 “三伏天”饮食要有适量脂肪 “三伏天”在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顾中一提醒人们,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要多吃点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新陈代谢率增加,加上天气炎热人出汗多,如果饮食再跟不上,极有可能会引起负氮平衡,出现腰酸背痛、头昏目眩等症状。因此,夏天蛋、奶、鱼虾、豆制品等低脂肪优质蛋白的摄入量应适量增加,适量脂肪可增加菜肴香味、促进食欲,不过过高的脂肪反而会引起厌食。 在烹调方面,凉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营养;再辅以适量的醋、酱、葱、姜、蒜和芥末,可促进食欲和消化外,还抑菌、降脂、调血压。西瓜、苦瓜、冬瓜、黄瓜、丝瓜、番茄等瓜茄类果蔬有利尿补水的作用,是首选祛暑食物。 详细》 伏天可以吃点辛、热食物 羊肉,具有补虚祛寒、温补气血、益肾补衰、开胃健身、助元益精之功效,妇女产后无乳,可用羊肉和猪蹄一起炖吃通乳效果好,体弱者,小孩、遗尿者食羊肉有益,羊肉可增加消化酶,保护胃壁,有助消化,尤适用于体虚胃寒者。羊肉含钙、铁较多,对防治贫血,骨质疏松等有一定益处。羊肉还有安心止惊和抗衰老作用,寒冬常食羊肉可益气补虚,防寒暖身,增强血液循环,增加抗病能力,但羊肉性温偏热,凡外感发热、牙痛、口舌生疮、体质偏热者,不宜夏天食用。 吃羊肉也得分体质,有的人体质偏寒,夏天可吃点羊肉,也不会有不适反应,而体质偏热的人就不要多吃甚至不吃了,而且羊肉含蛋白丰富,有的人吃多了也会过敏,但对于大部分人,特别是一直呆在空调房里,又爱吃冷饮的人来说,吃点羊肉在三伏天也是一种选择。 高温高湿天人易“被激怒” 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人的精神稳定,盛夏酷暑,人们夜间睡眠缩短,食欲差,进食量少,加上出汗多,体内的钙、镁、磷、钾、钠、锌、铁等电解质代谢发生紊乱,影响了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对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其症状表现往往为情绪烦躁、思维紊乱、爱发脾气、心境低落、行为失常,并固执地重复一些行为行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中暑”,也称“夏季情感障碍症”。 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天气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影响会明显增强。有的人即使本身所处环境并不热,也会因为看到窗外强烈的光照等而产生烦躁的情绪。 为什么最热的天是在“三伏”,而不是在夏至 其实还有一个因素我一直在考虑,就日点和高度角的双重作用对大气的影响.众所周知,夏至点是远日点,是一年离太阳最远的时候,远使得温度,接收到的热辐射少.但却又是太阳高度角最时候,使得北每平方米接收的太阳热量多.但太阳高度角的影响远远大于远日点的影响,至少在地球距离
因此,当地球离开夏至(远日点)开始逐渐靠近太阳.开始变热,而太阳高度角虽然降低,却不至于太低,加上楼上说的大气余热制度,使得地球在离开夏至后大概1-2个月的时间刚到一个平衡点.这个点离太阳近了,高度角也不至于很低.加上大气的保温效果此时还是吸热大于散热的.所以综上这个点大概就是三伏天顶了. 三伏天怎么计算

所谓三伏天指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日,其具体日期是按国古代的干支法来推算的,以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点击查看 周易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夏至来了,三伏天还会远吗?_夏至

    21日23时54分迎来“夏至”节气。俗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天文专家通报说,今年的入伏日期是7月12日,“三伏天”长达40天。2019年三伏时间表2019年..

    夏至来了,三伏天还会远吗?_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