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祈神驱瘟,今日娱乐健身的草把龙活动
文章目录: 1、古时祈神驱瘟,今日娱乐健身的草把龙活动 2、甘南夏河藏族的夏季娱乐活动:响浪节 3、猜你喜欢: 1、古时祈神驱瘟,今日娱乐健身..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临满门,消灾避祸,是传统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美好祈愿,所谓的“草把龙”就是在这样的心理之下逐渐形成的习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草把龙”如今则成为民间的一种健身娱乐活动,今天的传统节日就为你介绍。
所谓“草把龙”,原是一种祈神驱瘟、防火、降雨的活动,后演变成一种健身娱乐活动。清同治《来凤县志·风俗志》载:“五六月间,雨阳不时,虫或伤稼,农人共延僧道,设坛诵经,编草为龙,击以金鼓,遍舞田间,以攘之。”农历五六月间是田间稻谷生长期,病虫多发,主要是稻瘟病,农民就以舞草把龙来驱逐稻瘟病。
草把龙活动的队伍从村寨出发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区、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顺路舞到。舞草把龙这天,各家的堂屋中间放一盆水和一罗筛五谷杂粮,迎候舞龙队。舞龙队除了舞九节草把龙外,还有一条一丈长的竹船,在中间装一盆炭火,由二人抬着。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众人相随。
舞龙队在土老司带领下,从村头第一家开始由上而下顺次进各家堂屋后,龙头向堂屋神龛做三点头行礼,接着绕堂屋一圈,再舞各种花样。此时,射水人用射水筒吸盆中水向东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为灭火),土老司抓罗筛中的五谷向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撒一把。
全村寨各家都舞到以后,把草把龙和炭火船抬到溪沟边烧掉,舞龙迁火焰的意思是请龙把火神迁出村寨,免火灾保平安。舞草龙时舞者均赤膊,舞出各种技巧和动作。草把龙有“干龙”和“湿龙”之分,“干龙”多为娱乐,“湿龙”则为求雨,龙到之处,围观者与之泼水,舞者一身透湿。
另外,我国土家族中也流行舞草把龙,但时间不是在五六月间,而是在元宵时节。元宵节那天,由一帮少年儿童,舞起扎好的草龙,到各家各户堂屋中舞动。表示驱邪或送神。凡草把龙舞到那一家,这家人就必须准备好送灯的礼品,主要有香纸蜡烛、粑粑、红包。红包看家庭的贫富封包,富裕的家庭可多送,贫困的家庭可少送,表示主人贤德大方之意。
当全寨子每家每户都舞遍了,就由锣鼓队和抬礼品香纸的大人们带路,到村子比较僻静的地方去烧龙,也就是烧灯或送灯。按照土家的规定习俗,送灯和烧灯必须在正月十五那天晚上结束,如果寨子太大一只草龙不够用,可以按照分组分户数,扎两只或三、四只龙,分头负责到各片舞动,这样以免掉落一户人家。按照习俗,如果一个寨子中,草龙丢掉一户不去游动,那么这家人一年四季都要遭瘟遭灾。一户遭灾全寨子的家家户户都不得安宁,故此,舞龙的队伍切不要亲疏哪一家人。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自治州西北部的夏河县居住的藏民中,每年夏季都有一个欢乐的传统节日——响浪节,那么就让少数民族的节日为你介绍,夏河藏族的夏季娱乐活动——响浪节。
响浪节是甘肃省夏河县藏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六月四日至十七日,正当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夏季,“响浪”是藏语安多方言的译音,“响”的意思是“柴”或“薪”,“浪”的意思是“采”,这个词最初的意思就是“采薪和打柴”。
响浪节到来时,广大藏族人民以家庭或村寨为单位,相互邀约,带着丰盛的酒肉食品和行李,云集在牧草如茵的草滩和高山密林中,搭起帐篷、点燃篝火,煮上酥油茶,摆好牛羊肉、青稞酒、奶食和果品,各家各户相互拜访,彼此祝贺节日。
英勇的藏族骑手们则骑着披红挂绿的骏马,牦牛,赶到响浪节会场参加赛马,赛牦牛,射箭和“大象拔河”等活动,赛前主持人要先向各地来的农牧民和参加活动的人们祝贺,献酒,接着才开始比赛。
“大象拔河”是当地藏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时,由两人进行,模仿大象的动作,双方将绳子套在颈项,绳从裆下拉过,背对背,双手可以扶地,拉好架势。当裁判员鸣哨后,互相用力拉。比赛方法与拔河相似,谁先将对过河界就获得胜利,三局两胜制。
比赛结束,男女青年手拉手地围成圆圈,在钹、锣、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唱着热情奔放的祝酒歌,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弦子舞。有的还演出藏戏,演员头戴各种面具,或拟神,或扮人,或舞兽,即席演出,不施帷幕,不要舞台,颇有藏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