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分"的到底是什么?_春分
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其每年都是在阳历的3月20日,或者是21日。而今年的春分节气是在3月20日。在春分节气这一天,太阳处在黄经0度的位置。从这一天开..
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其每年都是在阳历的3月20日,或者是21日。而今年的春分节气是在3月20日。在春分节气这一天,太阳处在黄经0度的位置。从这一天开始,太阳直射的位置渐渐向北方移动,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夜长昼短。
春分,平分昼夜
农谚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在春分节气这天,白天和黑夜分别都是12个小时了。这一点在农历书中也有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春分,平分春季
古人把立春和立夏这个期间划分为春季,其中整整是90天,而春分正好在立春、雨水、惊蛰三节之后,每个节气都恰好是15天,三个节正好45天,这样正好是春季的一半,所以春分也有平分春天这个意思。
春分,分出了寒与暖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此时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
春分的传统含义是什么?每年公历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为春分。这,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几乎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
古时又称春分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见《农桑通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地区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春分亦是传统节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明代山东淄川于是日栽植树木,作春酒,酿酷。《文水县志》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记载为:“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
春分代表着什么?春分代表整个春天已经过了一半
春分的特别之处,也并不全是和“雨处行”相关。学过地理,我们都知道,春分最大的特点在于一个“分,而且还是平分。
如一句民谚道,“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在每年春分(以及秋分)的这天里,物候阴阳相半,昼夜平均,寒暑相平。然而,按照中国自有的历法,“春分”的“平分”之意,还不指昼夜。在中国最早的物候历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还提到“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一年有三百多天,却只有春分秋分两日从名字上标明了“平均”之意,所以中国古代向来也格外重视。“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所谓国典,就是只有帝王才能操持,平民百姓不能僭越。日月分别一天的昼与夜,帝王选择在这一天祭拜日月,是一种虔诚庄重的国家仪式。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意思是什么? 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其每年都是在阳历的3月20日,或者是21日。而今年的春分节气是在3月20日。在春分节气这一天,太阳处在黄经0度的位置。从这一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