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特色文化都有哪些,你知道吗?_极具特色的河南饮食文化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文章目录:

1、河南特色文化都有哪些,你知道吗?
2、极具特色的河南饮食文化
3、河南小吃文化,河南特色小吃有哪些?
4、你所不知道的河南酒文化
5、独具河南特色的豫剧文化
6、猜你喜欢:

1、河南特色文化都有哪些,你知道吗?

河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有着许多历史人物的精彩故事,也有着他们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经过历史的长流被当地人民很好的保护和传承。那么河南的特色文化你都了解哪些呢?下面的河南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河南,这个在历史的进程之中,都有着很重要的位置的一个地方,而且这里还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主要的发源地呢,这里可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呢,这里的文化也是很多姿多彩的呢,仰韶文化,还有这里的龙山文化,都是这里鲜明的代表呢!

河南特色文化之足尖上的河南,在这里先介绍下这里丰富的旅游资源吧,说到这里的美景呢,可是数不胜数的,云台山就是其中一个代表吧,这里以山称奇,以水叫绝的名声可不是虚的哦,来到云台山,最值得做的事情就是看这里的浮云了,在这样的群山的环绕下你面对的美景,你还会有神烦心的事情吗?

早就烟消云散了呢,来到潭瀑峡,看这里的水是如何的挑动着你的心,这里“华夏第一秀水”,在这里你可以尽情的看这里的水,这里的泉,这里的瀑布,都是那么的美,仿佛是置身于小巧的江南一般,这样的他你不喜欢吗?来到这里的猕猴谷,看这里这些可爱的猴子是怎么样的给你一场精美绝伦的表演,这样的欢乐是你可以拥有的!

到红石峡,看这里的红石绿水,是怎么的一份色神奇,这个“华夏第一奇峡”的盛名是如何的让你流连忘返的!洛阳,这个在古代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的城市,看这里的龙门石窟,是怎么样的一份壮观,来到关林,看看这个这一代伟人是如何让你钦佩的!

河南特色文化之二婉转的豫剧,在河南最不能错过的就是要听一场这里的豫剧了呢,不单单是河南的精神的支柱,在中华博大精深的戏剧上,豫剧也是占据着很大的地位的,这样婉转的豫剧你怎么会不喜欢呢?

2、极具特色的河南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一直是中国众多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河南是历史名城,在河南的饮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的其他地方特色美食。中国八大菜系中豫菜正是出自河南,河南的饮食文化具有浓厚的当地特色和传统的烹调技艺。下面的河南文化为你带来极具特色的河南饮食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河南省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文化遗产相当丰富。从夏、商至北宋,许多朝代均建都河南,西有"九朝古都"洛阳,中有在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五次为都的郑州,东有“七朝古都”开封。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不仅为我们留下丰富的文物古迹,还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财富。豫菜就是其中之一。

1、在河南省郑州市出土的历史文物中,有新石器时代早期使用的炊具,新密打虎亭的汉墓壁画中,有形象逼真的烹鱼、煮肉、杀鸡、宰鹅等图像,我国烹调的始祖-伊尹就出生在河南,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宴会“钧台之享"即在河南举行。自周朝饮食制度已初步形成,到了”会寰宇之异味,悉在庖厨"的北宋时期,河南菜已发展成为色、香、味、形、皿五性俱全,具有宫庭风味之豫菜体系,以后豫菜逐渐传播到省外,在北京、天津、沈阳、上海、南京、西安、济南、兰州、昆明、哈尔滨等城市,均开设有豫菜饭庄。

2、在长期的烹饪实践中,河南的厨师们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在选料上,如“鲤吃一尺,鲫吃八寸”,“鸡吃谷熟,鱼吃十”,“鞭杆鳝鱼、马蹄鳖,每年吃在三四月”。在刀工上,豫菜有“切必整齐,片必均匀,解必过半,斩而不乱”的传统技艺,豫菜的厨切与众不同,它具有“前切后剁中间片,切背砸泥把捣蒜”一切多能的功用。另外,豫菜有长年配头,有大配头与小配头,素有看配头下菜的传统习惯。

3、“唱戏的腔,做菜的汤”,这是河南的一句土话,它说明豫菜对于制汤是非常讲究的,豫菜在制汤上,分头汤、白汤、毛汤、清汤,制汤的原料,必须"两洗,两下锅,两次撇沫"。遇到需要高级清汤时,还要另加原料,进行套和追,使其达到:清则见底,浓则浮白,味道清醇,浓厚挂唇。

豫菜的烹调方法,共有50余种。扒、烧、炸、熘、爆、炒、炝别有特色,葱椒炝和凹,独树一帜。其中扒菜更为独到,素有“扒菜不勾芡,汤汁自来黏”的美称。另外,河南爆菜时多用武火,热锅凉油,操作迅速,质地脆嫩,汁色乳白。“糖醋熘黄河鲤鱼焙面”、“炒三不粘”、“桂花皮丝”、“糖醋鲤鱼”等,这些历史悠久的豫菜名菜,至今仍名扬遐迩,为中外人士所赞扬。

3、河南小吃文化,河南特色小吃有哪些?

在地大物博的华夏大地上,每个城市都有着属于当地特色的小吃。这些小吃也和当地的风俗人情有着很大的关联。特色小吃虽说在别的地方也有的卖,但毕竟当地做的更地道。下面的河南文化为你带来河南的特色小吃,想要旅游的人赶紧收藏起来吧。

开封:灌汤包

小笼包子处处有,每处味道都不同。开封小笼包已有百年历史,风味独特,是开封着名食品之一,还曾是北宋的御膳食品。和上海小笼的清爽和淡口感不同,开封小笼汤味儿更浓,肉馅咸香鲜美,细白如瓷的外皮很有嚼感。其内容精美别致,肉馅与鲜汤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将北国吃面、吃肉、吃汤三位一体化,是一种整合的魅力。

安阳:扣碗酥肉

到安阳一定要找地方品尝下正宗的扣碗酥肉。其选材是在猪的上半身,因为这里的肉比较嫩,肥瘦相煎。腌好、炸过的肉片平铺在碗底,上面铺上土豆、莲藕,再用大火蒸熟,肉汁的鲜香与土豆、莲藕的清爽很好融合在一起,最后用一个可以盛汤的盆将头碗翻过来,即土豆或莲耦在盆底,上面是酥肉,点缀一层青菜和熬汁,喷香四溢的扣碗酥肉就做成了。此道菜特点就是香酥、嫩滑、爽口、肥而不腻,不喜欢吃辣椒的朋友一定会喜欢的。

商城:筒鲜鱼、炖土鸡

商城临近河南信阳,是中国历史最古老的县城之一,境内保留着大面积的天然原始森林公园和温泉景区。当地的粉蒸黑猪肉、桂花汤圆、苏仙石鸭蛋豆腐干都很有名气,更有地方特色的,就要数商城名菜‘筒鲜鱼’了。入冬时节,选择鲇鱼山水库的鲜鱼刮鳞去脏,洗净沥干后切成块状,拌入适量食盐装进鲜毛竹筒内,密封腌制,月余后可取出食用。其肉质鲜嫩、竹香中略带腐乳味,别具一格。可以做清汤火锅,或炖菜,相当出挑。因为当地自然资源保护很好,山区里盛产各种新鲜竹笋、菌菇,如果到当地旅游,一定要去刘小坳农家乐尝尝“炖土鸡”,选的是家养走地鸡,只喂谷物和虫子,不吃任何饲料,炖出的汤味特别鲜香,鸡肉入口滑嫩细甜,绝对一吃难忘。

周口:逍遥镇胡辣汤

说到河南小吃,就不能不说胡辣汤,说起胡辣汤,就不能不提逍遥镇,这道驰名全中国的风味名吃,是以少林寺“醒酒汤”和武当山“消食茶”二方为基础,由三十余种天然中草药,按比例配制汤料,在加入胡椒和辣椒和骨头汤底的美味小吃。既消减了茶之苦味,又去掉了汤之辣味,且能醒酒提神,开胃健脾,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别看是地道的中华小吃,拿来搭配法棍也别有一番风味哦。

新乡:红焖羊肉

很多人可能会说,一个红焖羊肉家家都会做,有什么特色之处呢?其实所谓小吃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正宗,那细小却不容忽视的滋味差别,要到当地真正品味过才能体会。新乡的红焖羊肉从选材到做法都十分讲究,既要保持肉质的鲜美爽嫩,又不能带上羊肉的膻味,寒冷的冬季,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焖羊肉,浑身都暖洋洋的,还能起到抵御寒冷,增加消化,保护胃壁,修复胃粘膜,抗衰老等养生作用。

郑州:烩面

郑州烩面是河南面食的代表作之一,比较有名的萧记三鲜烩面、合记羊肉烩面,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烩面的历史也很悠久,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 烩面之香,功夫在于汤。汤是由小山羊肉和腿骨熬成的,加入党参、当归、黄芪、白芷、枸杞等中药熬上一天,既去了羊肉的膻气,又消减了羊肉的火气,十分滋补。舀上几勺高汤,把新鲜烩面和少许红薯粉直接放入高汤中煮,烩面盈润如百合瓣,外滑内韧,汤的鲜味细细渗透进面里,鲜香扑鼻;加上几块羊肉,配以枸杞、黄花菜、木耳、鹌鹑蛋等。上桌时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其味更鲜。把面一小段一小段咬下,喝口汤,夹片羊肉,色、香、味足了。

洛阳:不翻汤

洛阳人亦称其为“九府门不翻汤”,距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是一道酸辣咸香,醒酒开胃的特色民间小吃。制作方法是将“洛阳不翻”摊在鏊子上烙成薄饼,再佐以金针、粉丝、韭菜、海带、香菜、虾皮、木耳、紫菜等,加入精盐、味精、胡椒、香醋等调料,加上高汤将薄饼放在上边,锅中水翻滚,饼子却不翻个儿,这便是家喻户晓的美味“不翻汤”了。

4、你所不知道的河南酒文化

河南位于黄河之南,因此而得名河南。河南是中华大地上的一片拥有悠久历史的一座城市。河南自古以来出了不少英雄儿女,他们用双手打造了今天的历史名城。对于河南文化您了解多少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河南的酒文化吧。

一、河南,是酒的故乡

相传,酒的发明者,是我们河南的杜康,据考证,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就是当年杜康的酿酒之处。该村三山环抱,一溪旁流,杜康河水清冽碧透,为杜康造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杜康用自己的才智,创造了佳饮。从此,世间才有了酒。据传说,杜康造酒之后,酒就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迅速传遍了全国,风靡世界。后人为了纪念杜康,修建了杜康祠,来缅怀这位发明者。

二、河南更是盛产名酒

杜康是酒的鼻祖,他所造的酒,也是声名远扬,杜康造的酒以杜康命名。杜康酒可以说是河南第一个名牌。当年,魏武帝就为我们河南的杜康酒免费做过广告。他在诗中赞叹杜康酒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以想象,,杜康酒的甘冽。其他着名的河南名酒,还有张弓酒,仰韶酒,林河酒等等。

关于这些名酒,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张弓酒,相传光武帝刘秀躲过王莽的追杀之后,来到张弓镇,看到酒旗飘飘,顿起酒兴豪饮一番深为陶醉,当策马而去行走几十里后,依然忘不了张弓酒的清香,勒马回头向张弓张望,不舍得离开,这就是勒马回头望张弓的传说。

三、河南人重大的活动要饮酒

老人生日,子女必为其操办寿辰酒。届时,大摆酒宴,至爱亲朋,乡邻好友不请自来,携赠礼品以贺等。酒席间,要请民间艺人说唱表演。席间越热闹,越说明主人孝敬。此时酒就代表着一种孝道。婚嫁活动中酒也是常备之物。提媒时媒人每去姑娘家议事,都必须捎带礼品,其中,酒又必不可少。婚期定下,男家必须酒肉面蛋糖果点心一应俱全,躬请姑娘的舅、姑、婆、姨,三亲四戚。

成亲时,拜过天地之后,新人入洞房,共饮交杯酒,寄托白头相守、忠贞不二的爱情。洞房仪式完毕,新人要双双向参加婚礼酒宴者敬酒表示致谢,此时,小伙们少不了向新婚夫妇劝酒,高兴起来,略有放肆,逗趣、玩笑自在其间,婚礼酒宴充满民间特有的欢乐情趣。此时就是一种礼仪又是一种情意。

另外当客人来访时,我们河南人会为客人接风洗尘,要摆下接风酒为客人接风洗尘。如果亲戚朋友要出门要远行,为亲人朋友送别摇摆下送别酒,十里长亭把酒话别其情依依。如有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要摆下庆功酒,把美酒敬献给功臣;可以说,酒贯穿于各种重大的活动。

四、河南人在节日有饮酒的习俗

在元宵节要饮酒,这个节日始于唐代,因为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晚上观灯、看烟火、食元宵。

清明节也要饮酒,清明节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

5、独具河南特色的豫剧文化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它的起源于中国河南,豫剧是通过河南梆子不断的继承、改革和创新的。豫剧的流传较广,因各地的语音不同,各地人民将各地的语音特色夹杂在豫剧中,形成了不一样的豫剧文化。想更了解河南豫剧吗?下面的河南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内容。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中原地区(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大量资料证实,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广泛调查和论证,得出豫剧最早的诞生地是在古都开封和周边各县的结论。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明确记载,北宋东京开封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勾栏瓦舍遍布全城,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当时在开封已经演出了大型杂剧《目连救母》。

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县志》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河堤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已在河南存在。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据20世纪的一些老艺人回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兰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据艺人相传,河南梆子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而开封的老三班,即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历经明、清两代。

民国五年(1916年2月15日)的《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原为开封县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颇享盛名。”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的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知名演员有李剑云、阎彩云,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李法魁等。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开封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

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豫西调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调和沙河调都已经没落,豫东调与豫西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豫剧繁盛时期,从事豫剧专业的演员,不仅有汉族,还有回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高山族、犹太人等少数族裔。

豫剧根植中原、昂奋勃发的宏大气魄,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风格,幽默诙谐、乐观向上的语言情趣,不难不涩、南北易懂的中州韵音,质朴无华、宽厚浩然的文化风貌,反映现实、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众格局等。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剧。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早期的豫剧演员在一起合作演戏过程中,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逐渐被赋予一个雅号,如祥符五朵云、杞县三亭、豫东五杆旗等清末民初组合,而更早期的演员组合已无从查证。

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起,中国戏曲界吹起流派风,以表演者姓名当作流派的标记,象徵着个人表演风格成为传统戏曲界的楷模。剧评家、表演家、剧作家、戏迷们都开始以派别来品论表演者的艺术风范,“流派”便成为一种习惯用语,影响所及,豫剧也出现了流派的说法,经常被谈论的有陈(素真)派、常(香玉)派、崔(兰田)派、马(金凤)派、阎(立品)派、桑(振君)派等旦角六大流派和生行唐喜成为首的唐派净行李斯忠为首的李派等。流派的出现对豫剧有正面意义,其表演特色是豫剧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点击查看 起名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