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饮食传统习俗及禁忌_龙抬头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文章目录:

1、满族的饮食传统习俗及禁忌
2、龙抬头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3、除夕有哪些传统习俗
4、七夕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5、瑞安春节传统习俗及饮食风俗
6、猜你喜欢:

1、满族的饮食传统习俗及禁忌

在满族文化中,由于满族人以前的生活多数是打猎,因此满族的饮食基本上以方便为主,比如白煮猪肉、黄米干饭、黄米饽饽、炙猪肉以及“萨其玛”等。

那么,满族的饮食传统习俗及禁忌有什么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满族饽饽,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馅。主要的品种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满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现在沈阳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叫卖声。

菜肴,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比较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肉食大典。八人为一桌,席间主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肠是满族人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肉血肠,风味绝伦,深受消费者欢迎。

涮火锅是最为典型的满族饮食。这种饮食与当年满族人游猎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不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还是如今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现代火锅,吃起来都会令人联想起噼啪作响的山林篝火,联想到吱吱作响的小吊锅。可以说满族火锅是如今风靡全国的火锅老祖。除菊花火锅外,比较有名的有什锦火锅和三鲜火锅。

酸汤子是满族传统食品。秋季新粮成熟之后,农村几乎家家泡酸汤子。将新打下来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发酵,然后用清水冲洗,将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后,过滤去渣皮,即成汤面。食用的时候,锅内烧开水,用特制的汤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团汤面,用右手挤压,挤出的汤子条直接入锅煮熟,捞出来后,拌入肉炸酱、鸡蛋酱或葱花酱之类的佐料即可食用。

您可能也喜欢:

独特技艺的瑶族刺绣文化

古老的民族文化:瑶族抛花包

掠过梦境边缘的旋律“牛腿琴演奏”

浅谈茶山瑶的服饰文化

2、龙抬头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被称为龙抬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在新的一年能够丰收。而除此之外龙抬头这一天还有许多传统习俗,那么本期老黄历带大家了解一下,龙抬头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吧。

龙抬头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踏青

费着《岁华纪丽谱》中记载:“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

剃龙头

民俗上认为在二月二这天剃头,会像龙一样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据说二月二剃龙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古时候有正月里不剃头的习俗,沿袭到今,就是不管头发多长,都要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发。所以整个正月里,理发店门可罗雀,生意很少。而一到二月二这天,来理发的人就络绎不绝。对这一天来理发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理发本身,而是讨个吉利:大家都来剃龙头。

引钱龙

我国山东等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清咸丰《武定府志》:“以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

吃猪头肉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

忌用针线,恐伤龙眼

二月二这天,古籍记载:“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据说“龙抬头”这日用针线,会伤害龙的眼睛。姑娘媳妇们正好可以不用做针线活,嬉戏玩闹了。

3、除夕有哪些传统习俗

除夕是新年的前一天,意味着辞旧迎新,一般来说,除夕是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因为人们要把过年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此外,作为传统节日,除夕习俗也是相当地多。那么本期老黄历带大家了解一下,除夕有哪些传统习俗吧。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

4、七夕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七夕节被现在人们当作为我国情人节,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锻造出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丰富了节日的气氛,那么,本期的老黄历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七夕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

5、瑞安春节传统习俗及饮食风俗

瑞安是温州市的一个县级市,属江南鱼米之乡。瑞安的民俗特色很多,与全国各地一样,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也极具特色,比如捣糖糕、送纸蓬包、百年、掸新包等,现在我们就来瑞安的春节都有哪些有趣特别的习俗。

冬节圆儿吃爻大一岁

瑞安人称冬至为冬节。冬节这一日,全家早上吃汤圆(有肉馅、麻心,或外粘豆粉,称馍糍)。谓“冬节吃爻汤圆,人又长了一岁。”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记载冬至为:“粉米为丸,设馔祭祖考。”

事实上,瑞安人对过年的感觉,不是从腊月(农历十二月)开始的,似乎早早地从冬节就开始了。冬至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两日,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按农历来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月尾。

在瑞安,冬至也称小年。因为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所以民间有“冬节大如年”的说法。

瑞安的“冬节圆儿”有好几种:馍糍、鸡蛋圆儿、汤圆等。其中馍糍和鸡蛋圆儿是小孩子的最爱,冬节当天早晨都要吃好几个馍糍与鸡蛋圆儿,把小肚子撑得饱饱的,接下来的每天放学还拿馍糍当点心,总是吃不厌。

在瑞安,冬节有吃汤圆过节的风俗,寓意团圆和喜庆。清《光绪永嘉县志》载:“冬至,粉糯米为丸,或炊舂为糍,以享先充馈。官僚相贺,略如元旦。”大约自宋代开始,民间有“吃了冬节汤圆大一岁”之说。

从冬至开始至来年立春前夕,瑞安城里还有“敲梆”的传统习俗。每夜22时过后,夜深人静时,就会自远而近传来一声声清脆的“笃笃笃”的敲梆声。敲梆人边敲边喊话:“寒冬腊月,小心火烛。前门照照,后门看看!”

捣年糕、晒腊肉,办过年货

瑞安人至今仍十分喜欢吃年糕,有“吃爻年糕,年年高”的说法。用糯米或粳米做的年糕有几种,放糖的称“糖糕”,不放糖称“水晶糕”或“水浸糕”,印上状元图形的称“状元糕”。

古时,瑞安农村经济条件差,常用年糕做“米鸡”、“猪头”、“元宝”代替“三牲”及元宝贡天、祭祖。农家将捣成的年糕浸水,储至来年清明后,佐以油菜花头、芥菜煮以代主食,或作春耕时点心,瑞安话称之为“接力”。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米磨粉制糕的方法: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除了捣年糕,瑞安人还喜欢晒腊肉。一般来说,进入腊月之后,天气晴好,晒肉干、鸡、鸭干以备过年时款待客人,称“腊肉”或“酱油肉”、“酱油鸡”、“酱油鸭”。还有晒海鳗干过年,称“鳗鲞”。

这些都是瑞安人喜欢的干货。

在古时,因新年期间歇市5天。如今的春节正月期间,商铺通常也会休息几天。所以,大家都要年底备办过年食品、衣帽鞋袜,称“办过年货”。

以前,穷家少钱,往往直至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才上街办货,而货价大涨,称“杀穷汉”。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民俗历来有“正月里不剃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所以,理发和置办新衣服也是过年风俗。从头到脚焕然一新,图个好兆头。

掸新、送神进“交年”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中记载的“腊月”一条虽然精短,但基本说出了瑞安的腊月风俗习惯。其中记载:“二十四夜祀灶。先期选日扫舍宇,至是设祭,送神,次日人家多斋素。”

也就是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这一夜,有送灶神上天“呈好事”的习俗。

在送灶神之前,还有选一个好日子,进行掸新。掸新,择日扫舍宇,或称换新。近年社区服务单位专设(掸)新钟点工,上门服务,颇受大家欢迎。

掸新一般都在腊月二十日或祭灶之前,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下迄沟渎,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有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

早年,瑞安人的“祀灶”风俗也颇兴盛。腊月二十四夜,灶神上天呈报岁事,在灶前点香烛,放爆竹、罗果品、酒,特别要有麦芽糖,以示灶神喝醉酒,用糖粘住嘴巴,上天时只能点头称好,避免“天谴”,来年赐福。二十四夜谓之“交年”。

点击查看 起名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