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_秋分

时间: 浏览:加载中...

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你知道吗?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不过由于秋分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每年的秋分日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会大煞风景。故后来人们把祭月的活动逐渐由秋分改为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并把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定为中秋节。那正是满月之期,整个夜晚都能见到明月,这样才能体现祭月的真正意趣。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秋分之后,气温逐渐降低,因此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以及“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样的说法。秋分后总体的降雨量开始减少,水分蒸发变快,秋燥的特点更加突出。此为天地间阳消阴长,气候由热转寒的过渡时期,草木开始凋零,自然界尽显肃杀之气。

秋分之后,人体感知到气温降低,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对寒冷的恐惧浮上意识表层,如果再加上些体燥的不适感,人的心情肯定会变得糟糕。又因为秋凉之后,目睹自然界满目萧索,本就有些糟糕的心情会转换成迟暮、悲伤的情绪。这就是文人墨客们常常在作品中表现的所谓悲秋。

秋分有什么特别习俗吗?

1、竖蛋: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竖起来。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2、拜神祭月“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

3、送秋牛: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

4、放风筝: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5、吃秋菜: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平安健康。

秋分的节气习俗是什么?

与清明相类似,秋分时节有扫墓祭祖的民俗,这叫“秋祭”。普通的仪式是,扫墓前先在祠堂进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等。扫墓活动开始后,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秋季祭祖扫墓,都从秋分或更早一些时期开始,最晚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讲究,谓清明后墓门就关上,祖先英灵就享用不到了。

秋分时节其他的民俗活动还有:

1.粘雀子嘴秋分这一天许多地方的农村有煮汤圆吃的习俗。人们还要煮二三十个不用包心的汤圆,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头,这就是“粘雀子嘴”,寓意是让雀子不要来祸害庄稼。

2.吃秋菜很多地方在秋分时节要吃一种称为“野苋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秋碧蒿”,这就是“吃秋菜”的民俗。全家人都在秋分一到时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寻找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大小。采回的秋菜一般人家与鱼片“滚汤”,炖出来的汤叫做“秋汤”。有顺口溜这样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

阖家老少,平安健康。”无论在哪个季节,人们祈求的都是家宅平安,身壮力健。

3.竖蛋竖蛋活动不但在春分才有,秋分时节同样盛行。这项民俗不仅在国内普遍,甚至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秋分时节都会有这样的活动。

4.祭目春分祭日,秋分则祭月,自古以来,秋分就统的“祭月节”。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叫做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处所。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拜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推崇,随着社会的开放,也渐渐影响到民间。

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发展而来的。有确切的史料记载,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的。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一样,未必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很扫兴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到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就是中秋节。

5.送秋牛秋分随之便到,这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日“秋牛图”。

送图者都是民间那些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

每到一家更是触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即兴而出,却句句有韵好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关于秋分,都有哪些值得一提的习俗 1、祭月。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这种风俗不仅为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2、竖蛋。在每年的秋分当天,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竖蛋”试验。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3、候南极。因为我国生活在北半球,因而南极星(也称“南极仙翁或老人星)一年内只有在秋分之后才能见到,且一闪而逝,极难见到,春分过后,更是完全看不到。南极仙翁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老寿星,为元始天尊座下大弟子。因为他主寿,所以又叫“寿星”或“老人星”。所以古时把南极星的出现看成是祥瑞的象征。因而历代皇帝会在秋分这日早晨,率领文武百官到城外南郊迎接南极星。在《史记·天官》中有记载:“南极老人,治安;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
点击查看 周易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