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行,信众皈依的心态(上)_心态

时间: 浏览:加载中...

每个信仰佛教的人都有其独特的心态,而我们都知道心态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是最关键的东西,可以说有好心态已经成功了一半,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正确的心态,例如有些人信佛是为了追逐潮流,又有的人信佛只是为了名气,像这样的心态就明显不是好东西,所以下面就来详细说说不同信众皈依的心态种类吧。

为佛法而皈依

像这类皈依就是最正确的,为什么?因为像这种人皈依是为了佛法!所以他们内心会很清净,有一个纯正的目标可以追寻,所以这类人在求法的求知欲的引领下,对法的认识和学习进步最快,成就也最大。所以我们经常看见某些人皈依后,只要修行一段时间,立马就收获许多,这其实就是将身心完全投入修行、弘法的行列。这都是由于皈依时的初发心正确,而必然产生的结果。

为宗教而皈依

像这类人的心态就比较一般,因为这类人是因为觉得佛教有意思,比其他佛教要有趣,所以便皈依了佛教,听起来有些儿戏,但他们皈依后过不了多久就会觉得没意思,想要离开,因为不是为了追求真理、佛法而皈依,所以皈依以后,学佛的进度比较慢,所以便觉得没意思。

不明意义皈依

这类人很奇特,但也是佛教徒组成数量最多的群体。这类人不明白佛教皈依的意义,也不懂如何去追求真理,更加不明白什么是佛法,总之就是皈依了,但他们内心有进取之心,虽然什么都不懂,但是在皈依后,广结三宝善缘,而且不止在一个道场皈依,经常四处结缘皈依,皈依很多师父,那里有朝山就跟着去,那里有拜忏就赶快去参加,所以一般都能够坚持修行下去。

阅读推荐:修行需放弃的负担(上) 修行需放弃的负担(中) 修行需放弃的负担(下)

皈依和出家有什么区别

一、含义:

皈依就是皈依三宝,也就是佛法僧。

出家有五重义,就是:

1、出烦恼家;

2、出生死家;

3、出六道轮回之家;

4、出三界家;

5、出染污不净家。

二、要求不同:

皈依三宝之后,就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任何人发心学佛都可以皈依。如果不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当然也能学佛,但皈依后,在心态、生活、习惯各方面,都有善知识乃至诸佛菩萨、护法龙天来协助、加持。皈依三宝不必出家,但出家必须要有皈依。皈依后并不意味着要守戒律,因为受戒还需要其他的仪式。

三、修行地点不同

皈依三宝之后,可以在家修行。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一般称为居士。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改革家王安石,还有南朝的梁武帝,他们都是古代著名的大居士。而出家,顾名思义,一般是不能在家里修行的,要到寺庙里面。

扩展资料

出家条件:

依据如来的正法规与法律,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检证明,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如艾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3、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4、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5、 年龄不小过7岁,不大于60岁。

6、精神健全(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7、心理健全、正常(双性人不可出家)。

8、 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父母许可,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可以拜一个比丘,女性则拜比丘尼为剃度师,定期在佛前举行剃度仪式,即剃去须发,以僧装更换世俗服装,去俗姓,改姓释,并由师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与法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皈依 (佛教术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家 (宗教词语)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皈依与出家有什么不同?

在家修道 在家怎么修道 1、道教徒的范畴与称谓

一般而言,道教徒大致可分为道士、居士、学士、隐士、信士几类。尽管其称谓不同、表现形式有别,但都是信道、学道、修道、弘道者,故统属道教徒之范畴。

道士。中国道教协会主编的《道教大辞典》之‘道士”词目中称:奉守道教经典规戒并熟悉各种斋醮祭祷仪式的人。一般指道教的教职人员。世人为礼貌和尊重道教教职人员,一般不直截了当称“道士”而称“道长”,这就如同社会上称“教师”为“老师”一样,是一种既平常而又带有敬意的称谓。

道教教职人员不分男女,皆同称为“道士”。但有时为了区别(如统计),则称男性道士为“乾道”,女性道士为“坤道”。世人还常常**惯于称女性道士为“仙姑”。称其为“仙姑”,这其中含有尊敬之意。

此外,与“道士”有关的称谓还有许多。如称道士为——“羽人”、“天师”、“先生”、“法师”、“大师”、“炼师”、“老修行”等等,这些含有敬意的称谓与其个人修持关系密切。作为道士,只有经过努力的修持,才能名符其实。

居士。居家修道,建诸功德,吃斋诵经,并与道教宫观保持密切联系者。社会中这一类人众多。(因此,许多道教宫观为此设有居士林。)

学士。入道钻研经学义理,学识渊博,并以弘扬道教事业为自己终身职责者。如近代道教泰斗陈撄宁先生。

隐士。隐居出俗,不问世事,学道修仙,以性命修持为主要方向,且道德深厚者。如张三丰祖师是也。

信士。社会名流学者,著书立说,颂扬道教文化者。这样的人士社会中也甚多。当今社会亦然。

2、在家道教徒资格的取得

从所周知,道教形成一定规模的社会实体(即教团组织)始自于东汉,但从金大定年间(1161---1189)起,就开始逐渐分为“正一”和“全真”两大教派。全真派道士,终生出家,茹素,住宫观;正一派道士有的也讲究住宫观(如张天师世家),但不强调,并且可以娶妻置室。

道教除住宫观的全真派道士及住宫观的正一派道士之外,还有不常住宫观而散居于城镇或乡村的道教教职人——散居正一派道士。此外,还有(前面所介绍的)居家修道,建诸功德,吃斋诵经,并与道教宫观保持密切联系的居士。他们都是在家的道教徒。

散居正一派道士平日的修持与在家的道教居士的修持相同,容后一起论述。现在,我们接下来谈谈在家道教徒中的居士资格的取得。

居士,顾名思义即居家修道之士。广义地讲,凡居家信道的善信人士都可以称为道教居士,即常说的信众:狭义地讲,居士是指履行一定程序取得《居士证》(或《皈依证》)的居家奉道修持者。这里,我们详谈后者。

为弘扬道教,发挥在家信众的作用,有些宫观接纳道教居士参加宗教活动,制定了接纳道教居士的办法。《办法》规定:凡是爱国爱教,拥护宪法,信仰道教和研究道教文化的男女信众,能遵守宫观内部的各项制度,有宫观常住道士介绍,由本人申请,经宫观管理组织认可,即可以成为居士。

成为居士,还有一个十分严肃的入教仪式,这就是“三皈依仪式”。道教徒所皈依的“三宝”,是指皈依道、经、师三宝,全称是皈依太上无极大道、皈依三十六部尊经、皈依玄中大法师。皈依道教“三宝”了,也就等于皈依道教了。

皈依之前,先找一位与自己有缘的道长,说明欲拜这位道长为师而皈依玄门的意愿。如道长答应后,会择吉日良辰举行皈依仪式,为皈依道教者讲明“三皈依”的意义;皈依者则要表示自己从此发心皈依(道经师)三宝。这样就可以成为一名正式居士(即在家道教徒)了,并发给《居士证》或《皈依证》为凭。

3、在家道教徒的修持

举行了皈依仪式,取得了《居士证》(或《皈依证》),从形式上讲这位皈依者就成为了道教居士(即在家道教徒)。而要做一名副其实的好居士,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在家道教徒,在家如何修持呢?总的要求是尊道贵德,礼奉三宝,尊师重教,依教修持。具体如何修持,我以为大致不外如下几点:

(1)通过向师父(包括其他道长)请教,加上自己阅读有关书籍,全面了解道教。具体说来,了解:道教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道教的教理教义;道教所信仰的神仙;道教的经典:道教的修炼方法;道教的斋醮道场;道教的戒律和清规;等等。总之作为一名道教信徒,千万不能做“宗教盲”。

(2)礼拜神仙,诵**道经,尊敬师父。作为道教徒,既已皈依三宝,无论是否出家,都应当时刻不忘三宝,并落实于日常修道生活中。我建议,在家道教徒如有条件,可设静室,即用较为独立的一间住房,供奉神仙圣像,时常敬香、上供、礼拜。这是信奉“道宝”的一种体现。“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永脱轮回”。

诵**道经,这是信奉“经宝”的一种体现。作为在家奉道者,也应诵**道教经典。如家中设有静室,亦可早晚焚香课诵,即念诵《太上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此外,还应学**道经。学**道经可以依个人文化水平而定,但无论文化程度高低都应学**《早晚功课经》、《三官经》、《北斗经》、 《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等常用经书;文化水平较高的,还可以研**《道德真经》、《南华真经》、《性命圭旨》、《周易参同契》和《黄庭经》等道教典籍。“但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

尊敬师父,这是信奉“师宝”的一种具体表现。既已皈依道教,就应尊敬师父,无论其师有无名望、也不论其师水平高低,平日都应多多关照师父,时时不忘供养师父,达到“师徒,如父子”的境界。虽说“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但还是要不失时机地虚心地向师父求学问道。“但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

(3)护持道场,积极参加宗教活动。这也是广大在家道教信徒所应该去做的。既已皈道教,就应护持道场。虽未出家住宫观,也应主动为宫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助修庙、塑像,以及维护宫观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如逢初一、十五及祖师圣诞或道教节日或道教重大法会,都应该虔诚地积极地尽可能地抽时间到所皈依的宫观或附近的宫观去参加宗教活动,以培养和巩固其宗教信仰。

(4)宣传和遵守戒律。综观道教戒律,至今仍有不少与当今社会道德要求相一致的积极内容,具有劝人止恶向善的教化作用。因此,广大在家道教信徒有义务宣传道教戒律,并努力遵守道教戒律,以净化人心。

(5)遵守道教教义,正确处世。在家道教徒不像住庙道士那样很少与社会来往,在社会上工作,要天天与人打交道。作为一名(在家)道教徒就应该按道教教义思想去为人处世。如宽容待人,谦虚不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不贪私利,知足知止,等等。

(6)积功累德。自古以来,道教徒在修持(修为)上就有“入世法”与“出世法”两种。出世法即内修;入世即外修。出世行真功;入世法行真行。外修什么呢?如何行“真行”?概言之,就是济世利人,积功累德。譬如:修桥补路,施茶舍药,热心慈善和公益事业,和睦邻里,帮助他人,苦己利人,广行方便,力行正义,抑恶扬善,正心修身,戒除诈伪,孝敬父母,教育子女,印送善书,劝人为善,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等等。

(7)修炼道教功法。在家道教徒也应在工作、劳动之余修真养性,以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以至得道成仙。其修炼功法,可以从皈依师父或其他道长那里求得。此乃“出世法”之修为,与住庙道教徒专事清修相比虽困难许多,但也不应遗忘、忽视和舍弃,应积极为之也。要坚信——花一份功夫,必获一份道果。当法“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也!

综上所述,不难而知,在家道教徒(散居正一派道士、全真道居士)的修持,从本质上讲与住庙道教徒(道士)是一致的,只是形式上和生活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今天,欣逢国盛教兴之世,在家道教徒更应该利用我们生活的广阔天地,发扬道教优良传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作贡献,把我们生活的世界建设成为美好的人间仙境!

无论在家,还是出家,其修持达到什么程度或境界,(才能与上述称谓相符,)这就涉及到人的素质与人的修持。

关于人的素质(或曰人的品格),道教认为人有三品:

(一)上品之人。此即《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所说的“上士”。这类人天性纯全,道根深厚,不教自知,又称高明之士。上士闻道,便能领悟其奥妙,并且能够虔诚地躬身奉道,勤而行之。凡是“道’所具有的特性——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等等,都能从上士”身上体现出来。实质来说,“上士”即“上德之士”。因此,清静经》称“上士悟之(道),升为天官”。

(二)中品之人。此即《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所说的“中士”。这类人天性半备,与道有缘,自具善根,但不脱俗念,常存烦恼妄想。中士在道可以修持成仙,正如清静经》所云:“中士修之(道),南宫列仙。”中品之人,在俗亦可以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世人所钦佩的人。

(三)下品之人。此即《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所说的“下士”。这等人几乎被七情六欲、机智巧诈所蒙蔽,是非反复,自私自利,一心为己,自以为是。但此等人尽管“先天不足”,如果在“闻道”之后,能断然悔悟,在俗经过努力仍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在道则可以修持延年,亦可以“一证今生之善果,二修屡劫之不堕”(《邱祖垂训文》)。
关于人的修持。笔者认为,即便是上士,如果后天不经过自身的努力修持,也将会沦沉于“中士”乃至“下士”之境。反之,即便是下士,只要经过自身的努力修持,也能够达于“中士”乃至“上士”之境。“中士”修则进为“上士”,不修则退为“下士”。因此,人后天的修持,至关重要。总之,人的修持达到什么程度或境界,不完全由“先天’所决定,“后天”的努力十分关键,此亦‘修行在个人”,换言之即“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想皈依佛教 在家修行 开天眼 有什么因果吗 ?(开天眼是为了更清楚地看这个世界) 佛家的神通是修行当中,自然发生的,所以神通是属于副产品,不是参悟真理的目的。所以佛家不赞成追求神通。因为神通是我们本有的,修行就是恢复我们自己,那时我们具有五眼六通,最圆满的能力。那就是我们的原生态!成佛!
点击查看 周易 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 佛经故事之慧眼观六道的佛法修行_佛经故事:木匠和画家

    文章目录: 1、佛经故事之慧眼观六道的佛法修行 2、佛经故事:木匠和画家 3、佛经故事:袁母往生 4、佛经故事:能忍得自在 5、【佛经故事】佛家修行为何有人..

    佛经故事之慧眼观六道的佛法修行_佛经故事:木匠和画家
  • 佛法修行,如何面对称赞_功德

    修行要固守本心,把内心不清净的东西去除干净,这样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修行人,我们都知道,人会随着各种心态而改变,例如有的人被人称赞几句,就会居功自傲,觉得自己非..

    佛法修行,如何面对称赞_功德
  • 佛法修行,佛的智慧我们无条件接受_功德

    修行就是修智慧,这是为何?因为修行要清自身,固内心,消业力,最终领悟宇宙真谛,成就自身,超脱生死,证悟果位得大智慧,最终度化众生,成佛!这是一个修行步骤,但本..

    佛法修行,佛的智慧我们无条件接受_功德
  • 佛法修行,竖立正见_人生

    人生可以说是短暂的和多苦的,甚至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前世债的,所以佛教认为,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 “桎梏的人生”,不过这是属于世间法的,所以不得解脱。我们辛苦修行..

    佛法修行,竖立正见_人生
  • 佛法修行,舍离爱取_人生

    人生可以说是短暂的和多苦的,甚至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前世债的,所以佛教认为,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 “桎梏的人生”,不过这是属于世间法的,所以不得解脱。我们辛苦修行..

    佛法修行,舍离爱取_人生
  • 佛法修行,通达无我_人生

    人生可以说是短暂的和多苦的,甚至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前世债的,所以佛教认为,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 “桎梏的人生”,不过这是属于世间法的,所以不得解脱。我们辛苦修行..

    佛法修行,通达无我_人生
  • 佛法修行,应该感谢业障_业障

    很多人对业障的态度就好像遇到洪水猛兽一样,觉得业障都是坏的,谁沾染了就代表谁要下地狱,其实不然,业障对修行人来讲是有好有坏的,我们不可单一的去看待业障,因为有..

    佛法修行,应该感谢业障_业障
  • 佛法修行,什么叫有缘人_众生

    我们时常听见这样一句话,“佛度有缘人”。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人都不解这其中的有缘人是指什么,怎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有缘”呢?而且佛教不是说过众生皆可成佛吗?那么..

    佛法修行,什么叫有缘人_众生
  • 佛法修行,有缘必能得度_众生

    佛度有缘人,这句话我们能够时常见到,何谓有缘人?有缘人其实就是内心清净纯正并且与没成佛前的出家人结下善缘的人。那么为何有缘人就一定能够得到佛的度化呢?因为他有..

    佛法修行,有缘必能得度_众生
  • 佛法修行,无常无我具体分析_无常

    无常无我,在佛教之中,其实是一种思想基础,即结合缘起法和五蕴论为主体的思想。按照其中理论分析,世界上一切事物皆有五种元素组成,最终在不同条件下进行随机排列,最..

    佛法修行,无常无我具体分析_无常